首页> 中文学位 >中脑梗死97例临床分析
【6h】

中脑梗死97例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MRI检查

2.1 MRI技术参数

2.2 影像学分型

2.3 解剖部位分型

2.4 病因分型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影像学特征

三、中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3.1 独立中脑梗死组

3.2 合并其他部位中脑梗死组

3.3 病灶分布与临床表现

四、预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中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脑梗死临床少见,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2%,占后循环卒中的3%-8%,目前国内外仅见少量报道。本文报道97例中脑梗死,以研究中脑梗死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与预后的特点。
  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就诊沈阳军区总医院的累及中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7例。分组情况:(1)按照影像学是否中脑单独受累将中脑梗死分为独立中脑梗死及合并其他部位中脑梗死的中脑梗死;(2)按照动脉动脉支配范围将中脑梗死分为前内侧组(AM)、前外侧组(AL)、外侧组(L)、背侧组(D);(3)按照解剖结构可将中脑划分为基底部、被盖部和顶盖部分。分析不同分组之间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预后的差异。
  结果:1.一般资料:男性66例(68.0%),女性31例(32.0%);平均年龄62.8±11.0岁(范围33-85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68例(70.1%)、高脂血症46例(47.4%)、糖尿病39例(40.2%)、卒中史35例(36.1%)、冠心病18例(18.6%),房颤7例(7.2%)、心脏瓣膜病2例(2.1%)、饮酒44例(45.4%)、吸烟39例(40.2%)。独立中脑梗死组与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出现的比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2.影像学特征:中脑梗死以单侧受累常见,共68例(70.1%),双侧29例(29.9%)。梗死最常累及中脑基底部(50例,51.5%)及被盖部(42例,43.3%)。根据血管支配范围分型,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前外侧区(50例,51.5%)、前内侧区(39例,40.2%)。独立中脑梗死及合并其他部位中脑梗死组之间病灶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前者病灶最常见于前内侧区,后者以前外侧区更常见;独立中脑梗死以单侧中脑受累为主,而合并其他部位中脑梗死组双侧中脑受累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中脑梗死临床特点:独立中脑梗死组中前内侧区梗死与非前内侧区梗死的患者之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出现中枢性面/舌瘫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眼球活动障碍出现的比例差异以及病因分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独立中脑梗死组和合并其他部位中脑梗死组之间基线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的比例差异以及基线NIHSS评分、病因分型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病灶分布与临床表现:单侧中脑受累与双侧中脑受累组之间共济失调、肢体运动障碍、构音障碍等症状出现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意识障碍、并发症的比例差异、基线NIHSS评分、基线GCS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4.预后:出院时预后良好61例(62.9%),预后不良36例(37.1%)。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在影像学分组、梗死灶部位(单侧、双侧)、动脉血管支配区(前内侧区、非前内侧区)之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1.中脑梗死常累及基底及被盖部,被盖部又以前内侧区受累为主。2.累及双侧中脑的梗死以及合并其他部位中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更重,更容易出现并发症,且预后较差。3.中脑梗死病因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4.小动脉闭塞较常导致独立中脑的前内侧区梗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