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腹部辅助切口选择的临床研究
【6h】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腹部辅助切口选择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3、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手术相关资料分析

3.3 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肿瘤标本取出的方式与现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腔镜器械的改进和创新,结直肠癌外科手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术后标本的取出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向着更加微创化、精准化迈进。目前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标本取出的部位和方式多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采用不同腹部辅助小切口取出标本的术中及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情况,以期获得一种操作便捷,切口并发症少的腹部助切口,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标本取出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按照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12月至2016年06月间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有277例患者纳入了本次研究,按腹部辅助切口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分为耻骨上横切口、中线切口和经腹直肌切口三组,其中耻骨上横行切口组98例,中线切口组92例,经腹直肌切口组87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随访等数据。分析不同部位取出标本后切口感染率、切口疝发生率等情况,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辅助切口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住院期间无病例死亡。三组患者在病例数、年龄、性别分布,ASA评分以及 BM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上横切口组和中线切口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6.20±36.67min和137.12±36.43min,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较经腹直肌切口组(121.69±38.1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上横切口组、中线切口组和经腹直肌切口组辅助切口长度分别为4.37±0.67cm,5.19±1.82cm和5.83±1.99cm,三组患者辅助切口长度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出血和术后住院时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裂开,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切口种植患者;术后有23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总的感染率为8.3%,其中中线切口组和经腹直肌切口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1.9%和10.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较耻骨上横切口组(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共有1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切口疝,总的发生率为4.7%,其中,经腹直肌切口组7例(8.1%,7/87),中线切口组6例(6.5%,6/92),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上横切口组无切口疝的发生,与中线切口组及经腹直肌切口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肿瘤辅助切口采用中线切口和经腹直肌切口术后切口感染率和切口疝的发生率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
  结论:直肠、乙状结肠肿瘤:三种切口均安全可行,其中耻骨上横切口在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和切口疝的发生率上较中线切口和经腹直肌切口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肿瘤:中线切口与经腹直肌切口均实用,该两种切口术后切口感染率和切口疝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术中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