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研究
【6h】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说明和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导论

1.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1.1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1.3研究基础

1.2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2.2研究内容

1.2.3主要创新点

1.3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技术能力的研究状况分析

1.3.2技术转移研究状况分析

1.3.3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分析

1.3.4知识的创造研究现状及分析

1.3.5研究现状评述

2技术转移中的技术知识系统分析

2.1技术转移中的技术知识分析

2.2技术转移中的技术知识系统层次与构成分析

2.2.1引进的产品技术知识系统分析

2.2.2引进的生产技术知识系统分析

2.2.3引进的研发技术知识系统分析

3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

3.1技术转移中的隐性技术知识分析模型

3.2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3.2.1转移的技术成果中隐性技术知识的挖掘

3.2.2转移的技术成果中所挖掘的隐性技术知识的显性化

3.2.3转移的技术成果中所挖掘的隐性技术知识的内化、融合

3.3引进技术应用

3.3.1移植技术

3.3.2改进技术

3.3.3集成技术

4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模型

4.1装配生产阶段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4.2消化吸收阶段和改造阶段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4.2.1隐性知识本身特性因素

4.2.2技术提供方的障碍因素

4.2.3技术采用方的障碍因素

4.2.4技术转移方式障碍因素

4.3自主创新阶段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4.4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总结

4.5三洋压缩机技术引进中隐性知识转化障碍案例分析

4.5.1生产能力阶段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因素

4.5.2消化吸收阶段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因素

4.5.3自主创新阶段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因素

5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障碍的对策分析

5.1技术接收方隐性知识转化能力的提高

5.1.1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2技术转移中提升隐性知识转化吸收能力途径分析

5.2技术转移中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激励

5.2.1阻碍研发人员个体转化隐性知识的激励因素分析

5.2.2隐性技术知识转化的激励思路分析

5.3技术转移中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建设

5.3.1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建设的意义

5.3.2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建设的硬件环境建设

5.3.3促进隐性知识转化的组织环境建设的软件环境建设

6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企业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也日益凸现,在相应技术基础和技术资源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从而赶超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紧迫的问题。在各种技术战略中,选择技术转移战略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通过技术转移提升技术能力,仍然没有逾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阶段,他们只是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了引进技术的生产能力和非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制造能力,而许多关键(技术含量高)设备和工艺(即核心技术知识,相对技术接受方而言为隐性技术知识)往往并没有被消化吸收。因此,我国企业面临着如何通过技术转移有效提高核心技术能力的迫切需求和严峻挑战,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技术追赶陷阱而始终处于技术落后地位。 本论文在S.KlineandN.Rosenberg(1986)的技术创新的链状模型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的基础上,从知识管理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对技术转移中技术成果所隐含的知识进行了分类挖掘并尽力将其显性化,并对技术成果中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对技术转移效果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技术成果研发过程中的隐性技术知识的转化程度,然后对阻碍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因素的对策。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转移中核心技术(隐性技术知识)的转化障碍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企业实现核心技术(隐性技术知识)的突破以及持续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考察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确有少数企业成功地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例如奇瑞发动机技术、三洋压缩机技术、长虹背投彩电技术等等。这些企业的技术引进成功无疑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均通过有效地克服了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因此,论文利用中国大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仍然没有突破核心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的研究时机,通过努力可获得新的研究结论和成果;而且,还将为处于我国技术引进的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工具,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及采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这在现阶段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