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螺[芴-9,9'-氧杂蒽]类共聚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6h】

新型螺[芴-9,9'-氧杂蒽]类共聚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1 文献综述

1.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概述

1.1.1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和发光机理[2]

1.1.2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简史

1.1.3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类

1.2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1.2.1 均聚芴类电致发光材料

1.2.2共聚芴电致发光材料

1.2.3 C-9位引入螺环结构的聚芴

1.3本论文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2螺[芴-9,9'-氧杂蒽]单体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合成路线

2.1.2试剂和仪器

2.1.3 实验操作

2.2结果与讨论

2.2.1 2,7-二溴-3',6'-二羟基螺(芴-9,9'-氧杂蒽)(1)的合成

2.2.2 2,7-二溴-3',6'-二辛氧基螺(芴-9,9'-氧杂蒽)(2)的合成

2.3小结

3芳香硼酸酯单体的合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合成路线

3.1.2试剂和仪器

3.1.3实验操作

3.2结果与讨论

3.2.1 4,4'-联苯二硼酸新戊二醇酯(4)的合成

3.2.2 2,5-噻吩二硼酸新戊二醇酯(7)的合成

3.2.3 9,10-蒽二硼酸新戊二醇酯(10)的合成

3.3 小结

4新型螺[芴-9,9'-氧杂蒽]类共聚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合成路线

4.1.2试剂和仪器

4.1.3实验操作

4.2结果与讨论

4.2.1共聚物的合成

4.2.2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4.2.3共聚物的分子量

4.2.4共聚物的热性能

4.2.5共聚物的吸收光谱

4.2.6共聚物的光致发光光谱

4.3 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 谢

展开▼

摘要

聚芴(PF)及其衍生物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光电材料,它们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良好的溶解性以及成膜性能,因而在发光二极管(LEDs)、光电池、场效应晶体管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 但是聚芴材料在加热或器件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不理想的绿光发射,影响了发光光谱的色纯度和稳定性。文献报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链间激子的形成,另一方面是酮缺陷。研究表明,在芴的9位引入螺环结构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但是由于这类化合物缺乏简便有效的合成方法,从而导致螺芴类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仅限于螺双芴材料方面。 本论文着眼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可溶的{螺[芴—9,9’—氧杂蒽]—芳基}共聚物,通过“一步法”制备了螺[芴—9,9'—氧杂蒽]单体,合成了主链分别含苯基、联苯基和噻吩的三种新型的共聚物PFP、PFDP和PFT,聚合物结构和性质通过核磁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红外分析(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热失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紫外吸收(UV—vis)光谱和荧光发射(PL)光谱分析表征。 TGA和DSC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共聚物有很好的热稳定性,PFDP和PFT的5%重量热分解温度都为422℃。螺环结构的存在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UV—vis和PL研究表明,主链含苯基和联苯基的聚芴都有很好的蓝色发光性能,聚合物PFP、PFDP在THF中的荧光发射峰分别为409 nm和406 nm,低能级噻吩单体的引入,使聚合物的光谱实现红移,聚合物在THF中的荧光发射峰为466 nm。C—9位螺环氧杂蒽结构的引入没有影响聚合物的共轭。

著录项

  • 作者

    李辉;

  •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学科 药物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曲景平,周宇涵;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Q241.54;
  • 关键词

    聚芴; 热失重分析; 碳谱; 凝胶渗透色谱;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