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本集合住宅体系的类型演变与设计策略
【6h】

日本集合住宅体系的类型演变与设计策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基本概念与范畴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中外文献研究总结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住宅供给与政策措施

2.1 供给概况

2.2 第一阶段:集合住宅探索时期

2.2.1 集合住宅的始动

2.2.2 住宅供给机构的设立

2.3 第二阶段:住宅的大量供给时期

2.3.1 住房政策

2.3.2 适应大量供给的住宅技术研发

2.4 第三阶段:多样化需求时期

2.4.1 标准化设计的反思

2.4.2 实现多样化居住的技术研发

2.4.3 居住者参与的供给方式

2.5 第四阶段: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时期

2.5.1 适应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相关政策措施

2.5.2 “长期优良”住宅技术体系研发

2.6 小结

3 住区布局形态的类型演变

3.1 住区布局形态特征

3.2 欧洲田园型围合式布局

3.2.1 引进欧洲田园居住模式

3.2.2 注重日照性能的围合式布局

3.3 行列式布局

3.3.1 行列式布局的出现

3.3.2 日照标准对住区布局的影响

3.4 半围合式布局

3.4.1 行列式布局的打破

3.4.2 半围合式布局的普及

3.4.3 公团日照标准的放宽对住区布局形态的影响

3.5 城市型围合式布局

3.5.1 城市型集合住宅与围合式布局

3.5.2 “日照阴影”规定对住区布局的影响

3.6 小结

4 住宅户型的类型演变

4.1 交通形式

4.1.1 单元式到廊式的转变

4.1.2 廊式交通形式的普及要因

4.1.3 日本廊式住宅的特点

4.2 平面形式

4.2.1 延续传统居住文化的K型住宅

4.2.2 基于“食寝分离”理论的DK型住宅

4.2.3 适应现代居住生活的LDK型住宅

4.2.4 住宅平面的多样化对应——可变型住宅

4.3 小结

5 住宅建造技术体系类型演变

5.1 支撑体层面

5.1.1 结构形式类型

5.1.2 楼板形式类型

5.2 填充体层面

5.2.1 厨卫单元的部品化

5.2.2 填充体隔墙的系统化

5.3 小结

6 “长期优良型”集合住宅设计策略

6.1 SI住宅与长期优良住宅

6.2 居住环境舒适化影响要素

6.1.1 住区布局彩态

6.1.2 开放度

6.1.3 居住面积

6.1.4 朝向

6.3 支撑体长期耐久化影响要素

6.2.1 支撑体的强度与耐久

6.2.2 楼板的厚度

6.2.3 屡高

6.2.4 楼板的跨度

6.4 室内空间灵活化影响要素

6.3.1 梁与楼板的整合

6.3.2 柱子与墙体的整合

6.3.3 厨卫单元系统

6.3.4 可移动收纳隔墙系统

6.5 维护更新简便化影响要素

6.4.1 内箱方式

6.4.2 排水管线

6.4.3 给水管线及电气配线

6.6 小结

7 集合住宅评价体系建构

7.1 我国集合住宅体系类型

7.1.1 中国集合住宅发展阶段

7.1.2 住区布局类型

7.1.3 平面类型

7.1.4 建造技术类型

7.1.5 中国集合住宅体系的类型演变分析

7.2 集合住宅的评价体系建构

7.2.1 评价类型及方法的确定

7.2.2 时序性评价体系

7.2.3 长期优良性评价体系

7.3 小结

8 集合住宅体系类型比较

8.1 集合住宅体系评价与比较

8.1.1 时序性方面

8.1.2 长期优良性方面

8.2 我国集合住宅体系发展落后的原因

8.2.1 住房政策体系不健全

8.2.2 产业化发展进程落后

8.2.3 单一的市场供应模式

8.3 我国未来集合住宅体系的设计策略

8.3.1 完善住宅向长期优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8.3.2 住区布局结合高密度围合型设计模式

8.3.3 户型设计适当结合廊式交通形式

8.3.4 户型设计结合可变型设计模式

8.3.5 实现支撑体与管线设备相分离的长期优良型设计模式

8.4 小结

结论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长期优良型理念的日本集合住宅案例

附录B 中日集合住宅体系评价的典型案例

附录C 中日集合住宅案例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集合住宅是一个有机、多元、联动的复杂系统,其发展受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影响。当前我国的集合住宅建设虽然量大面广,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其研究问题多局限于单一层面的研究,比如住宅政策、居住模式、规划与建筑设计等,缺乏历史性的、多体系多要素的研究和归纳。不利于客观评价我国集合住宅发展现状,科学把握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日本集合住宅在引进欧美模式的基础上,经历了批量生产、多样化探索、可持续发展等长期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集合住宅可持续发展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有着大量建设需求的中国来说,已经形成重要的借鉴,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对于日本集合住宅发展模式研究和参考,多基于大规模住宅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上,局限于单一层面的时效性的住宅政策和技术要素的研究内容。
  关于日本集合住宅体系的研究,长期以来多为单一专业领域内的研究集聚和深化。已有研究成果对于复杂多样的集合住宅来说,无法客观地勾勒出整体的发展样态,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集合住宅体系的发展与住宅政策、住区规划、户型设计、建造技术密不可分。研究日本集合住宅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多体系多要素的内在关联性,总结其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客观评价我国住宅发展现状,科学制订住宅发展策略,研究住宅的可持续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研究着眼于日本近百年集合住宅的阶段性发展,基于大量的相关文献,以及留日期间收集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模式,以及形成长期优良集合住宅的内在机制,并建立了影响集合住宅发展的系统性评价方法和平台。
  研究首先论述了日本集合住宅发展历史和影响因素,搭建了政策措施、住区规划、户型设计、建造技术四个层级的研究体系和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层级从历史角度纵向延伸,具体阐述了日本集合住宅体系的类型演变及其原则。其次,通过定性评价分析,构建了中日集合住宅的时序性及长期优良型评价体系,实现了中日集合住宅横向比较的平台。最后,通过中日集合住宅系统的论证和比较,从政策、住区、户型以及建造技术方面提出了我国未来集合住宅的阶段性发展策略。
  通过对集合住宅体系的类型演变模式及设计策略的研究,为集合住宅问题从多方面理解提供一种思路,从而能更加有机的、辩证的解决集合住宅发展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