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喷法制备表面改性钛氧颗粒及电流变性能
【6h】

电喷法制备表面改性钛氧颗粒及电流变性能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电流变液概述

1.1.2 电流变液研究进展

1.1.3 电流变液机理模型

1.1.4 电流变效应的影响因素

1.1.5 电流变颗粒的表面改性

1.1.6 电流变颗粒的制备

1.2 静电喷雾技术

1.2.1 静电喷雾法简介

1.2.2 静电喷雾的理论研究

1.2.3 静电喷雾法制备颗粒的研究状况

1.2.4 静电喷雾法制备颗粒形貌的影响因素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电喷法钛氧/PVP/SA颗粒及电流变液的制备过程与表征方法

2.1 引言

2.2 电喷法钛氧/PVP/SA颗粒的制备过程与表征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颗粒的制备过程

2.2.4 电流变液的制备过程

2.3 颗粒表征方法

2.4 电流变液性能测试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电喷法钛氧/PVP/SA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电喷溶液PVP含量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3.3 电喷溶液TBT含量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3.4 电压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3.5 接收距离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电喷法钛氧/PVP/SA颗粒电流变液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A对电流变液微观结构的影响

4.3 电喷法钛氧/PVP/SA颗粒表征

4.4 电喷法钛氧/PVP/SA颗粒电流变性能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电喷法与水解沉淀法颗粒电流变性能对比研究

5.1 引言

5.2 水解沉淀法钛氧/PVP/SA颗粒成分的研究

5.3 钛氧/PVP/SA颗粒表征

5.4 钛氧/PVP/SA颗粒电流变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电流变液(Electrorheological fluids,简称ERF)是由微纳米级的可极化固体颗粒分散在绝缘油中形成的悬浮体系,由于其具有液固可逆调节、响应迅速、低能耗等特点,在减震阻尼、人工肌肉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电流变液的性能主要受制于分散颗粒的成分和形貌。目前电流变颗粒的制备方法以液相法为主,所制备颗粒的形貌、尺寸均匀性较难控制,较易引入杂质离子,严重阻碍了电流变液的发展与应用。而静电喷雾法(电喷法)所制备的微纳米颗粒形貌规则、尺寸均匀且纯度较高。由此,为了改善颗粒的电流变性能,本文首次采用电喷法制备由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硬脂酸(SA)复合改性的钛氧系微纳米颗粒,研究了电喷工艺参数对颗粒形貌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水解沉淀法制各的颗粒的电流变性能,证明电喷法制备的钛氧/PVP/SA颗粒的电流变性能更加优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电喷法的工艺参数对颗粒形貌的影响规律,获得最佳工艺参数。电喷法制备钛氧/PVP/SA颗粒的主要工艺参数有电喷溶液中PVP与钛酸丁酯(TBT)含量、电压、接收距离。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制备不同参数的颗粒,并观察颗粒的形貌尺寸变化。最终确定制备钛氧/PVP/SA颗粒的电喷参数为:PVP质量分数为0.5%,TBT质量分数为15%,电压20kV,接受距离15cm。
  (2)采用电喷法颗粒制备工艺,对PVP单一改性钛氧颗粒与PVP、SA复合改性钛氧颗粒进行对比研究。通过SEM、FT-IR、XRD对颗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种颗粒均为无定形态,呈较规则的球状,粒径分布在200~300nm之间。测试颗粒薄膜与硅油的接触角,结果表明钛氧/PVP/SA颗粒与硅油的浸润性更好。对比两种颗粒的电流变性能,钛氧/PVP/SA电流变液具有更高的剪切屈服强度与抗剪切稳定性。
  (3)对由电喷法与水解沉淀法制备的钛氧/PVP/SA颗粒进行对比研究。通过SEM、FT-IR、XRD、粒径测试对颗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电喷法钛氧/PVP/SA颗粒的平均粒径较小,为236.7nm;水解沉淀法钛氧/PVP/SA颗粒的平均粒径较大,为340nm。电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水解沉淀法,电喷法制备的钛氧/PVP/SA颗粒的电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强度与抗剪切稳定性更高。
  综上,本文成功设计并制备出电喷法复合改性的钛氧/PVP/SA电流变颗粒,有效地改善了钛氧颗粒的电流变性能,对于电流变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