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
【6h】

地铁枢纽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地铁网络的发展与枢纽的植入

1.1.2轨道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转型

1.1.3转型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问题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地铁

1.3.2地铁枢纽

1.3.3站域步行系统

1.4国内外研究述评

1.4.1国外研究综述

1.4.2国内研究综述

1.4.3研究动态评析

1.5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研究内容

1.5.2研究方法

1.5.3逻辑架构

1.6本章小结

2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研究的理论与概念基础

2.1公交与步行相关的代表性理论

2.1.1 TOD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2.1.2 “步行城市”理论构想

2.1.3步行需求相关的理论探讨

2.2适应性的思想基础及相关理论

2.2.1适应性的概念及其思想基础

2.2.2城市建筑领域的适应性思想

2.2.3 中国的适应性城市设计研究

2.3地铁枢纽的分类及站域范围界定

2.3.1按车站构成方式分类

2.3.2按枢纽开发时序分类

2.3.3按枢纽功能区位分类

2.3.4站域范围的界定标准

2.4站域步行系统的要素与价值分析

2.4.1步行行为的基本内涵属性

2.4.2站域步行活动的主要类型

2.4.3站域步行系统的构成要素

2.4.4站域步行系统的多元价值

2.5本章小结

3转型期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现状与问题

3.1 中国大陆地铁枢纽发展的总体态势

3.1.1地铁网络在时空维度上的集中增长

3.1.2地铁枢纽在既有环境中的接续涌现

3.1.3统筹规划与一体经营下的单核强化

3.2转型期大陆城市站域空间发展动态

3.2.1 粗放式结构下的大尺度要素聚集

3.2.2地铁推动的地下空间渐进式开发

3.2.3公共功能强化与开发模式集约化

3.3站域步行系统结构分析与空间环境调查

3.3.1案例选择及其概述

3.3.2建成环境要素分析

3.3.3步行系统结构分析

3.3.4步行空间环境调查

3.4大连西安路枢纽客流步行动线实证研究

3.4.1调查方法与概要

3.4.2数据处理与分析

3.4.3主要结论与讨论

3.5站域步行系统适应关系及问题分层解析

3.5.1人行与车行的关系

3.5.2外部与内部的关系

3.5.3交通与生活的关系

3.5.4规划与开发的关系

3.6本章小结

4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模式及其发展逻辑

4.1 亚洲高密度城市的站域空间环境

4.1.1地铁枢纽的“触媒效应”

4.1.2圈层分化的土地利用

4.1.3集约复合的城市功能

4.1.4多维开放的外部空间

4.2多维一体模式:大阪梅田枢纽

4.2.1站域空间环境概述

4.2.2梅田地下街网络

4.2.3地面步道与广场

4.2.4空中路径与平台

4.3广域互联模式:香港中环枢纽

4.3.1站域空间环境概述

4.3.2致密街网与场所遗产

4.3.3全域化空中步道系统

4.4活力导向模式:新加坡政府大厦枢纽

4.4.1站域空间环境概述

4.4.2基本网络及其错位拓展

4.4.3活力引导区与开放空间

4.5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发展逻辑

4.5.1结构逻辑:层化与网络

4.5.2功能逻辑:内化与关联

4.5.3场所逻辑:包容与延续

4.5.4过程逻辑:推进与导控

4.6本章小结

5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与原则体系

5.1理论框架的建立与解析

5.1.1理论的引入与概念的提出

5.1.2站域步行系统的多重本质

5.1.3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要素

5.1.4适应性维度及其层级关系

5.2结构维度的适应性原则

5.2.1站域集散与流转模式

5.2.2路径网络的高效编织

5.2.3节点体系的有机耦合

5.3功能维度的适应性原则

5.3.1空间与界面功能效应

5.3.2时间与空间的普适性

5.3.3动态与静态的协同性

5.4品质维度的适应性原则

5.4.1 空间品质的多重内涵

5.4.2多维感知与可参与性

5.4.3身份特征与可意象化

5.5本章小结

6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城市设计策略

6.1问题应对与目标导向

6.1.1适应性问题的应对思路

6.1.2适应性设计的目标导向

6.2层级链接策略

6.2.1 地下主导的分层策略

6.2.2空中主导的分层策略

6.2.3多维主导的分层策略

6.2.4地面层次的结构优化

6.2.5层间转换的三种模式

6.3关联整合策略

6.3.1渗透:积极边界策略

6.3.2共享:开放街区策略

6.3.3集约:复合巨构策略

6.4节点活化策略

6.4.1聚合节点的动静相生

6.4.2生态节点的上下相通

6.4.3人文节点的新旧相融

6.5本章小结

7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城市设计导控机制

7.1站域步行系统导控的意义与现状

7.1.1导控的概念与价值

7.1.2机制的缺位与转向

7.2站域步行系统导控的原则与层系

7.2.1导控的基本原则

7.2.2导控的内容层系

7.3站域步行系统导控的组织与运作

7.3.1 制度保障:约束与激励并举

7.3.2组织机构:一体化协调管理

7.3.3 运作过程:全过程多方参与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结论

8.2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21世纪初,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枢纽在大城市中心区陆续形成。地铁枢纽在建成环境中的“植入”改变了人的流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既有的基于车行交通的步行系统在效率、秩序和活力等方面都面临新形势下的适应性问题。而对于这种特殊阶段、特殊区域的问题,无论是TOD理论还是步行理论都没有给出具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地回答。本文以公交与步行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适应性思想为切入视角,以站域步行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中国大陆城市和亚洲高密度城市的实证研究,尝试提出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和方法体系。
  中国大陆城市地铁枢纽发展程度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站域空间环境均处于转型发展阶段。通过对上海徐家汇、南京新街口、大连西安路三个代表性枢纽的站域步行系统结构、空间环境比较分析,以及对大连西安路枢纽站域客流动线的跟踪调查,本文指出站域步行系统面临的问题可归结为人行与车行、外部与内部、交通与生活、规划与开发四个方面的适应关系。同时,在亚洲高密度城市研究中,本文以大阪梅田、香港中环和新加坡政府大厦三个枢纽为例,分析了站城一体、广域互联、活力导向三种典型的步行系统模式,通过横向比较揭示了其适应性发展中的结构、功能、场所和过程逻辑。
  基于对站域步行系统适应关系与发展逻辑的判断,本文引入适应性思想,建立了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理论体系,对站域步行系统的多重本质和基本适应要素做出了理论阐释,提出结构适应性、功能适应性和品质适应性三个维度并探讨了其层级关系和相应原则,即:在结构维度上应遵循路径网络的高效编织、节点体系的有机耦合原则;在功能维度上应遵循时间与空间的普适性、动态与静态的协同性原则;在品质维度上应遵循多维感知与可参与性、身份特征与可意象化原则。
  站域步行系统的适应性问题需要通过城市设计方法来解决,以适应性原则为指导,与效率、秩序和活力问题相对应,本文在多维城市设计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层级链接策略、关联整合策略、节点活化策略及其具体操作模式。为保障城市设计策略的有效实施,本文最后从基本原则、内容层系、制度建设和组织运作等层面探讨了站域步行系统城市设计导控机制的建立途径,从而形成完整的站域步行系统适应性方法体系。

著录项

  • 作者

    吴亮;

  •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学科 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陆伟;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U231.4;
  • 关键词

    地铁枢纽; 站域步行系统; 适应性; 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