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海商法》中的迟延交付制度研究
【6h】

中国《海商法》中的迟延交付制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1章 迟延交付制度概述

1.1国际公约之迟延交付

1.1.1《海牙规则》中的合理速遣义务

1.1.2《汉堡规则》确立了迟延交付制度

1.2我国关于迟延交付概念的争论

1.3迟延交付的主要原因

1.4迟延交付所致经济损失赔偿范围确定的通用原则

第2章 中国《海商法》中迟延交付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2.1迟延交付定义的缺陷与不足

2.2迟延交付救济形式的缺陷与不足

2.2.1损害赔偿救济形式分析

2.2.2认为货物灭失救济形式分析

2.3迟延交付举证责任分配的缺陷与不足

2.3.1迟延交付的责任基础

2.3.2承运人迟延交付的举证责任分配

第3章 中国《海商法》中迟延交付制度的改进建议

3.1迟延交付定义的改进建议

3.2迟延交付救济形式的改进建议

3.2.1损害赔偿救济方式的改进建议

3.2.2认为货物灭失救济方式的改进建议

3.3迟延交付举证责任分配的改进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展开▼

摘要

我国《海商法》于1993年开始施行,内容上参照了《海牙规则》、《海牙一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及《联合国国际多式联运公约》的有关规定,分类方面也颇为详尽,内容兼含实务上的有关原则,在当时颇显先进性。但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加快,《海商法》施行已14年,其中的许多制度就已暴露出弊端。2007年8月,人大常委会更是拟将《海商法》列入修改计划。因此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主要通过与国际公约、其它国家或地区法律及我国《合同法》的比较,对《海商法》中争议最多的几个制度之一——迟延交付制度作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能为相应的立法完善提供理论储备。 本文共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迟延交付制度的概述,通过与国际公约、其它国家或地区法律的比较,提出了我国学者对海商中的迟延交付概念的不同观点,并分析迟延交付的产生原因及经济损失赔偿范围确定的通用原则。 第二章分别对迟延交付的定义、救济形式与举证责任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当中的缺陷与不足。其中重点研究了《海商法》下迟延交付的救济形式,提出《海商法》下迟延交付救济形式分为损害赔偿和认为货物灭失两种。而对有权对货物灭失提出赔偿请求的人认为货物灭失的研究正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所在。无论是《汉堡规则》还是中国《海商法》,对于认为货物灭失的规定都过于简单,对这种迟延交付救济方式的限制和承运人针对该救济的抗辩皆无详细规定。对此,作者讨论了认为货物灭失应受哪些限制和承运人可以提出的抗辩。 第三章则对前一章所指出的缺陷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