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丹东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
【6h】

丹东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1国外柞蚕生产现状

2国内柞蚕生产现状

2.1查阅的期刊

2.2查阅的著作类

2.3中国柞蚕生产发展的五个阶段

3柞蚕的开发利用

4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1章 柞蚕及其放养

1.1柞蚕概述

1.1.1柞蚕的形态

1.1.2柞蚕的生命周期

1.1.3外部的形态结构

1.1.4内部的组织器官及其生理机能

1.1.5柞蚕的营养与物质代谢

1.2柞蚕蛹

1.3柞蚕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1.3.1柞蚕属的种名

1.4丹东蚕场及放养方式

1.4.1丹东蚕场

1.4.2选种

1.4.3纸面产卵

1.4.4蚕卵消毒

1.4.5拢把收蚁

1.5气候对柞蚕的影响

1.5.1温度的影响

1.5.2湿度的影响

1.5.3光照的影响

第2章 柞蚕场与生态环境

2.1柞蚕场与生态环境

2.1.1柞树的特点

2.1.2柞蚕场的结构与生态环境

2.2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

2.2.1柞蚕放养时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2柞树改造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3柞蚕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柞蚕场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2.3.1蚕场变柴场

2.3.2放牧及开采

2.3.3蚕场管理不完善

2.3.4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

第3章 柞蚕放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丹东山区柞蚕场的基本状况

3.2三类柞蚕场的物理性状对比

3.3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

3.4植被情况

第4章 柞蚕场的改造及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调查方法

4.2柞蚕场生态效益现状分析

4.2.1各类柞蚕场所占比例

4.2.2柞蚕场枯枝落叶生物量及持水量

4.2.3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4.2.4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4.3柞蚕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经营管理粗放,导致柞蚕场退化、沙化严重

4.3.2管理权限交叉,导致柞蚕场管理不力

4.3.3过度放养

4.4柞蚕场的可持续经营对策及建议

4.4.1明晰产权制度,制定柞蚕场经营规程

4.4.2科学建设生态型柞蚕场

4.4.3科学放养,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

4.4.4实施退蚕育林

4.4.5林蚕兼作,改善蚕场景观和生态环境条件

4.4.6综合规划治理,完善柞蚕场的管理体制

4.4.7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5丹东山区柞蚕场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技术

4.5.1辽东山区柞蚕场植被类型

4.5.2不同经营条件下柞蚕场的植被状况

4.5.3柞蚕场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作用

4.6三类柞蚕场生态修复技术

4.6.1补植加密柞树,扩大树冠体积

4.6.2保护草灌植被,栽种灌状梯带

4.6.3柞树与胡枝子相间配置,治理沙砾化

4.6.4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蚕场侵蚀沟

4.7退化的一、二类蚕场的综合治理

4.7.1草灌植被复壮

4.7.2柞树适期轮伐

4.7.3叶蚕匹配利用

4.7.4柞蚕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优化利用效益

4.8柞蚕场轮伐后芽棵休闲与养蚕效果试验

4.8.1试验场地选择

4.8.2供试材料

4.8.3方法与步骤

4.8.4结果与分析

4.9柞蚕业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

4.9.1柞蚕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4.9.2加密蚕场、优化树型,提升蚕场级别,增强后续放养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柞蚕生产是丹东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柞蚕生产能否持续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本文从理论和生产的角度,分析了柞蚕场和柞蚕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讨了柞蚕场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柞蚕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提出了建议。 柞蚕场是柞蚕生产的基地和物质基础,也是山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丹东地区的一些柞蚕场质量明显下降,约有1/3的柞蚕场树势衰退,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较重砂化面积不断扩大。因此,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柞蚕场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柞蚕场,柞树密度较大,每亩150墩、株以上,长势旺盛,林相明显轮伐更新前郁闭度达0.7以上。树下草类及灌木植物茂密。以禾本科、豆科及棒等为优势种,覆盖度达70%以上。地面还有2~3厘米厚枯枝落叶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这类蚕场保持着原有的顶极植物群落结构,生产力水平较高,亩产叶量和产茧量分别在350公斤和7.5公斤以上。此类柞蚕场面积占28.10%。二类柞蚕场,柞树和草类及灌木植物生长一般,生产力水平中等,亩产叶量和产茧量分别在250公斤和5公斤左右。三类柞蚕场,柞树树势衰弱缺株率达25%以上,轮伐更新前郁闭度在0.5以下。树下草类及灌木植物明显退化,少数旱生植物如羊胡子苔草、花木兰等成为优势种,覆盖度在50%以上。地面枯落物很少,只积存在树下,草丛中和凹地等局部地方,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下。这类柞蚕场植被呈逆向演替,生产力低下,亩产叶量和产茧量分别在250公斤和2.5公斤以下。丹东市三类柞蚕场面积占29.9%。 本研究选择丹东市风城、宽甸、东港县(市)的一些乡镇的柞蚕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作者认为采取以下措施对保护柞蚕场的可持续利用有很大帮助。明晰产权制度,制定柞蚕场经营规程;科学建设生态型柞蚕场;科学放养,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实施退蚕育林;林蚕兼作,改善蚕场景观和生态环境条件;综合规划治理,完善柞蚕场的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