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结构与性能研究
【6h】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结构与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发动机中常用的气流压缩方式

1.4 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方法

1.4.1 进气道的设计要求及设计指标

1.4.2 超声速进气道的结构形式

1.4.3 超声速进气道的关键设计技术

1.5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工作原理及特点

1.6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2章 数值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引言

2.2 数值模拟工具

2.2.1 前处理器

2.2.2 求解器

2.2.3 后处理器

2.3 数值计算方法

2.3.1 控制方程

2.3.2 差分格式

2.3.3 湍流模型

2.3.4 边界条件

2.4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几何参数定义

2.4.1 超声速压缩段

2.4.2 喉部稳定段

2.4.3 声速扩压段

2.5 数值方法校核

2.5.1 校核算例-超声速进气道

2.5.2 校核算例-Rotor37

2.5.3 校核算例-安装翼刀的跨音速压气机

2.5.4 网格精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Ram-rotor压缩转子流动理论分析

3.3 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及性能影响因素探讨

3.4 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案

3.4.1 计算模型及网格

3.4.2 数值模拟方案

3.5 数据处理

3.6 计算结果与讨论

3.6.1 隔板截面形状对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3.6.2 喉部长高比对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3.6.3 压缩段压缩角对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3.6.4 扩压段扩压角对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3.6.5 隔板安装角对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3.6.6 喉部收缩比对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3.6.7 出/进口面积比对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3.6.8 来流相对马赫数对Ram-rot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节

第4章 Scrampressor压缩转子流场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crampressor工作原理及进气流道几何参数定义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4.3.1 喉部收缩比对Scrampress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4.3.2 安装角对Scrampressor压缩转子流场和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流场与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数值模拟方案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背压时两种压缩转子的流场仿真

5.3.2 不同转速时两种压缩转子的流场仿真

5.3.3 两种压缩转子的特性曲线

5.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为一种基于激波压缩技术的新型压缩系统,融超声速进气道及传统轴流、离心压气机设计方法于一体,具有单级压比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近十几年来,该压缩系统受到国内外能源、电力、动力、交通部门及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当今的电力工业正在向依靠大型发电和小型分布式发电广泛相结合的“分散式电力系统”转变,而分布式发电的技术核心是分布式电源,在众多分布式电源装置中,低污染小型燃气轮机是目前最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分布式发电设备,对作为低污染小型燃气轮机中新型高效压缩系统——基于激波压缩技术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研究是其重点之一。对这种新型高效的压缩系统开展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近几年,国内已有一些科研院所开展了相关研究,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开展。
   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来找寻影响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的主要因素,然后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借助CAD软件和FLUENT商用软件对两种结构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Ram-rotor压缩转子和Scrampressor压缩转子)进行三维设计、数值模拟及分析,最后对综合性能较好的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研究数据,为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下一步开展试验研究和迈向实际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Ram—rotor压缩转子,隔板截面形状为“正梯形”的Ram—rotor压缩转子综合性能要好于“倒梯形”;喉部长高比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等熵绝热效率及总压比的下降;压缩角及扩压角的变化对压缩转子性能影响不明显;大隔板安装角可以使转子出口平均气流角减小,但是会降低总压恢复系数和总压比,过大或过小的隔板安装角都会降低等熵绝热效率;小喉部收缩比可显著提高等熵绝热效率、总压恢复系数以及总压比,但出口平均气流角也较大;随出/进口面积比降低,出口平均气流角、总压比及静压降低,等熵绝热效率及总压恢复系数升高;随来流相对马赫数增加,出口平均绝对马赫数、总压比及静压比均增加,但等熵绝热效率总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进气流道内气流的三维效应强烈,波阻损失及激波与附面层相互干扰导致附面层增厚、分离是导致流动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各性能参数不会随进气流道几何参数的变化呈单调变化,所以必须对等熵绝热效率、总压比、静压比、总压恢复系数、出口平均气流角等性能参数进行折中选择,同时要结合压缩转子流量、压缩转子厚度等自身特点来确定综合性能较优的压缩转子。对于具有亚声速扩压段的Ram—rotor压缩转子,方案F1具有最高的总压比(12.2),方案F1—2的综合性能占优。
   对于Scrampressor压缩转子,随喉部收缩比的减小,总压比、静压比、等熵绝热效率及总压恢复系数均呈增加趋势;随隔板安装角的增加,等熵绝热效率及总压恢复系数增加,出口平均气流角减小,总压比及静压比呈缓慢下降趋势。附面层内低能流体的动能损失及多道激波损失是Scrampressor压缩转子喉部出口之前熵增的主要原因;结尾的曲线激波、附面层内的低能流体与主流掺混及附面层内低能流体横向迁移是Scrampressor压缩转子喉部出口之后熵增的主要原因。对于不具有亚声速扩压段的Serampressor压缩转子,方案N3具有最高的等熵绝热效率(85.18%)及总压恢复系数(87.81%),而方案N1的综合性能占优。
   两种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的主要区别是Scrampressor压缩转子不具有扩压段,导致喉部之后的气流分离区的形成及出口气流参数不同。相同喉部收缩比或隔板安装角条件下,Scrampressor压缩转子具有较高的等熵绝热效率及较低的压缩能力,所以当压比增加满足要求并对等熵绝热效率需求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具有小喉部收缩比或大隔板安装的Serampressor压缩转子。
   背压对两种结构的压缩转子的喉部稳定段之前的流场不造成影响。随着背压的增加,喉部出口后的气流分离区及激波串的位置前移,总压比均呈上升趋势,出口平均气流角均缓慢增加,Ram—rotor压缩转子的等熵绝热效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而Scrampressor压缩转子则表现为先增加再下降。相同背压条件下,Ram—rotor压缩转子的总压比和出口平均气流角较高,而Scrampressor压缩转子的等熵绝热效率较高。
   转速改变可显著影响压缩转子进气流道内的激波系结构,随转速增加,各道激波明显沿流向向后推移。从等熵绝热效率及总压恢复系数方面来看,Scrampressor压缩转子比Ram—rotor压缩转子更加优越。Ram—rotor压缩转子的出口绝对马赫数均为超声速,出口平均气流角较大;而Scrampressor压缩转子出口绝对马赫数均为亚声速,出口平均气流角较小。
   压缩转子的特性曲线均垂直于横坐标轴(质量流量),对于固定几何结构的压缩转子,其吸入的空气流量仅受转速影响;压缩转子的最高总压比均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Seramprcssor压缩转子压缩能力要弱于Ram—rotor压缩转子;总体上随转速的增加,压缩转子的等熵绝热效率呈下降趋势。在低转速时,Ram—rotor压缩转子容易进入不稳定工况;Scrampressor压缩转子的稳定裕度变化平缓,工况较稳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