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J”管表面结垢中钙化性纳米微粒的检测及意义
【6h】

双“J”管表面结垢中钙化性纳米微粒的检测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2.2 研究对象及低真空高倍扫描电镜检测

2.3 双“J”导管表面结垢去矿化处理

2.4 钙化性纳米微粒的分离和培养

2.5 特征性片段16SrRNA 进行PCR 扩增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膀胱镜室收集标本

3.2 钙化性纳米微粒扫描电镜检测

3.3 钙化性纳米微粒的分离、培养及PCR 检测

3.4 钙化性纳米微粒的不同检测方法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双“J”管表面结垢研究简介

4.2 传统的过饱和结晶学说

4.3 钙化性纳米微粒生物矿化学说

4.4 钙化性纳米微粒的生物特征及其检测

4.5 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检测钙化性纳米微粒在人体内留置一定时间双“J”导管中的分布情况,探讨钙化性纳米微粒在导管表面结垢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膀胱镜室采集36条肾输尿管结石术后留置4周左右的双“J”导管管标本,运用透射电镜及PCR两种不同方法检测钙化性纳米微粒在人体内双“J”导管的分布,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样本取出后无菌操作台均截两端,其中一截送电镜检测,另一截样本去矿化处理后,胎牛血清DMEM(高糖)培养基中钙化性纳米微粒培养。4-8周后分离并提取DNA基因组,采用PCR法对钙化性纳米微粒16SrRNA基因进行扩增,分析结果。结果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6条表面具有结垢的双“J”管电镜检测20条表面具有纳米样微粒,16条未见明显纳米样微粒;PCR检测出28条“J”管表面结垢中16SrRNA表达阳性,8条表达阴性。统计学分析结果示x2=4.000,P=0.046,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CR检测钙化性纳米微粒具有一定意义,优于电镜检测。钙化性纳米微粒在双“J”导管表面结垢中存在,可能在双“J”管表面结垢的形成中起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