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孤独和儿童文学中的孤独浅探
【6h】

儿童孤独和儿童文学中的孤独浅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孤独与儿童孤独

第一节 关于孤独的基本思考与人类的普遍孤独

第二节 儿童孤独

一、文化层面--隐蔽性

二、语言层面--无法表达

三、心理层面--不自知

四、表现层面--易混淆性

五、叙述层面--是否合法

第二章 儿童孤独与成人孤独的异同

第一节 儿童孤独与成人孤独的特殊关联

第二节 儿童孤独与成人孤独的基本区别

第三章 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中的孤独

第一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儿童孤独的发现和书写

一、从先秦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缺位

二、从晚清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酝酿、萌芽

三、1919年至1949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成熟

四、从建国至粉碎“四人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儿童文学

五、粉碎“四人帮”至今--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新时期儿童文学”重新回归儿童本位

第二节 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孤独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孤独

一、成人代言书写

二、儿童自己书写

第四章 孤独的文本解读

一、成人孤独的意象--难以交流的爱情--以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例

二、 西方儿童文学有关于孤独意象的描写--成人与儿童无法交流--以法国圣·埃克苏佩利《小王子》为例

三、儿童孤独意象的缺失--中国儿童文学中儿童孤独的缺席与缺位 --以教科书《王二小》为例

第五章 救救孩子!

第一节 挥之不去的成人声音

一、儿童文学的作家是儒者、说教者、成人

二、儿童文学的作家无法还原儿童身份

第二节 可行性建议

一、观察孩子,访问孩子,倾听作孩子声音

二、少一些宏大叙事和矫情的苦难描写,多一些儿童视角和真情实感

三、多一些游戏精神,少一些成人道德意识形态说教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孤独,作为人类普遍的精神问题,一直为世界学者所广泛重视和研究,叔本华用“生存意志”来描述“孤独的个体”,萨特说孤独是存在的一种形式,弗洛姆提出了“群体孤独论”,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以及近年来的其他多篇诺贝尔的获奖作品可以说都有染指这个主题。但是在这种孤独全球化的语境下关于儿童的孤独心理的研究和创作却少之又少,关于儿童孤独的研究基本仅限于病理学上的“孤独症”的范围,而儿童文学中关于孤独主题的书写更是几乎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解决。儿童的孤独和成人孤独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别,又有着难以割裂开来的特殊关联。
   本文纵观先秦到21世纪的儿童文学,研究了各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发展情况,以及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儿童孤独的表现形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儿童文学关于儿童孤独的书写的基本缺失。在第四章笔者分别以国外成人文学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国内的教科书课文《三个儿子》三个文本为代表,解析孤独在成人文学、外国儿童文学以及国内儿童文学之间的不同表达情况。最后,本文对成人挥之不去的儒家思想、说教口吻、规训意志以及难以还原儿童身份等提出批评,提出“救救孩子”的呼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