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暴力信息第三人效果的验证及其启示——以江西部分高校学生为例
【6h】

网络暴力信息第三人效果的验证及其启示——以江西部分高校学生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被试对象

1.3.2 研究方式

第2章 相关概念阐释及理论探讨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含义

2.1.2 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第三人效果”理论

2.2.2 网络传播与“第三人效果”的相关理论

2.2.3 舆论与“第三人效果”的相关理论

2.2.4 传播效果与“第三人效果”的相关理论

第3章 研究综述

3.1 人口学变量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

3.2 受众自我认知等内在因素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

3.3 信息类型等外在因素对“第三人”效果的影响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认为网络暴力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小而对他人的影响大

4.2 “第三人效果”认知与该效果后续行为关系显著

4.3 信息的暴力程度与第三人效果显著关联

4.4 网络暴力信息“第三人效果”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4.5 经济收入与“第三人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4.6 独生子女与“第三人效果”的产生无必然联系

4.7 主动接触暴力信息与“第三人效果”相关性不显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讨论及对策建议

5.1 大学生对待网络暴力信息的态度

5.2 大学生接触网络暴力信息后的行为

5.3 对待网络暴力信息的对策及思考

5.3.1 网络暴力信息突出的原因

5.3.2 网络暴力信息产生的社会影响

5.3.3 减少网络暴力信息社会危害的对策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第三人效果”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一部分,其提出和验证对完善传播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解决社会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肯定媒介效果的代表理论之一,“第三人效果”理论更是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学者陈力丹曾坦言传播学研究的困境,指出“运用现成理论假设的多,对已有理论假设如何得出知之的不多”。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本文力求回避的,本研究以网络暴力信息的传递为研究对象,在大学生群体中验证新媒体环境下“第三人效果”假设,并从中得出启示。主要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案;第二部分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进行了理论综述;第四部分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验证网络情境下的“第三人效果”假设,并试着对网络情境下呈现的特点进行概括和归纳,分析其产生的因为;第五部分为综合讨论,分析大学生对待网络暴力信息的态度以及行为的成因,并从传者、受众以及法律法规等角度提出如何减少网络暴力信息的社会危害。
   本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暴力信息的“第三人效果”显著,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暴力信息后比较认可该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效果认知与后续行为关系显著,赞同限制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与“第三人效果”认知相关的因素中,信息的暴力程度与该效果认知呈显著相关,而性别、经济收入等因素在文中并未得到证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