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12例原发MDS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系统的比较
【6h】

212例原发MDS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系统的比较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不同患者预后差异较大,通过对原发性MDS的好发人群、血常规、血清铁蛋白(SF)、血乳酸脱氢酶(LDH)、血β2-微球蛋白(β2-MG)、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细胞遗传学等特点,探讨原发性MDS的预后因素及对IPSS、WPSS、MDACC预后积分系统进行比较。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有效的判断疾病的预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12例诊断为原发性MDS的病例,其中98例获得随访资料。按WHO分型标准把原发性MDS进行分型,归纳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血常规、生化指标、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活检、骨髓染色体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特点及并进行生存期的比较,因为发生转急性白血病的病例数较少,因而不再进行预后因素与转白关系的进一步分析,根据生存期(OS)对IPSS、WPSS、MDACC预后积分系统行比较。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个及以上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有统计意义的,再用LSD法行两两比较;多样本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的显著性水准均选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率的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查。
   结果:
   (1)本组212例原发性MDS患者中,≥60岁73例,<60岁139例,中位发病年龄49(14-86)岁,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访的98例患者中45例年龄≥60岁与53例<60岁两组之间OS有统计学差异(P=0.001)。
   (2)212例原发性MDS患者外周血中全血细胞减少有105例,二系血细胞减少占78例,单系减少占29例;外周血一系减少、二系减少、三系减少三组间OS有统计学差异(P=0.002)。
   (3)93例患者检测血β2-MG,血β2-MG均数值为2.29±1.18ug/L,其中β2-MG≤2.0ug/L的43例,β2-MG>2.0ug/L的50例,β2-MG≤2.0ug/L组患者的Hb、WBC、BPC均值数、生存期较β2-MG>2.0ug/L组高,β2微球蛋白在RA、RAS、RCMD、RAEB-Ⅰ、RAEB-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153例原发性MDS患者行血清LDH检测,其LDH均值为271.80±84.32g/L,LDH在RA、RAS、RCMD、RAEB-Ⅰ、RAEB-Ⅱ组之间逐渐增加,但各分型间LDH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5)144例测定了血清SF,SF均数为633.95±225.12g/L,RA与RAEB-Ⅰ比较P<0.0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RA与RAEB-Ⅱ之间比较P<0.0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6)212例原发性MDS行细胞形态学分析,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占14.6%,红系病态造血改变主要以巨幼样变、巨大红细胞及多核红细胞多见,粒系病态造血主要以核质发育不平衡、假Pelger-Hǖet异常、颗粒改变等为主,巨核系主要以小巨核细胞出现为病态造血为主要表现。56例患者行骨髓活检示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47例(占84%),极度减低、减低9例(占16%)。造血细胞定位紊乱有28例(占50%),粒系不成熟前提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有39例(占69.64%),巨核细胞系可见小巨核细胞、病态巨核细胞42例(占75%);不同骨髓病态造血系数改变在WHO亚型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及其OS的无统计学差异(P=0.062)。
   (7)122例原发性MDS患者中33例发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异常核型检出率27.05%,其中以+8、-7/7q-、-5/5q、-20/20q-染色体异常多见,IPSS积分标准进行评估,低危组、中危1组、中危2组、高危组中随着各组危险度越大,染色体异常核型发生率越高,按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分组,预后差的染色体核型检出率在RA/RAS组,RAEB-Ⅰ组、RAEB-Ⅱ组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染色体正常、非复杂核型、复杂核型三组总体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0)。
   (8)对49例获得随访资料的并有染色体结果的原发MDS患者进行IPSS和WPSS、MDACC分组,结果显示三种预后积分系统在患者确诊时均能对其OS作出准确判断(P<0.0001),随着组别危险度的上升,其平均OS及中位OS均明显下降;三种预后积分系统有较强的联系,但通过生存曲线的比较MDACC评分系统对于判断原发MDS预后生存更有临床价值。
   结论:
   (1)原发性MDS患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60岁患者预后较差。
   (2)原发性MDS患者外周血多提示有两系或三系下降,三系下降预后越差;不能以骨髓病态造血改变系数判断具体MDS亚型及疾病预后。
   (3)原发性MDS血β2-MG>2.0ug/L组Hb、WBC、BPC均值及生存期(OS)均较β2-MG≤2.0ug/L组低,该值的高低与病情进展、疾病的预后有关,可用于对原发性MDS患者的预后分析及病情的监测。
   (4)原发性MDS患者LDH高,LDH在原发性MDS亚型之间的变异性较大且存在重叠,不能依据LDH水平鉴别MDS亚型。
   (5)原发性MDS患者SF高,RAEB组明显高于RA组,SF对原发性MDS患者诊断、治疗疗效及预后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6)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原发MDS的诊断、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7)IPSS和WPSS、MDACC预后积分系统均对MDS有较好的预后临床指导意义,但MDACC积分系统对最能反映原发性MDS预后生存,更为有临床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