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湖越冬水鸟的群落特征及栖息地利用
【6h】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湖越冬水鸟的群落特征及栖息地利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水鸟群落研究现状

1.2 环境因子对水鸟的影响

1.3 内陆湖泊的水深、沉水植物块茎与食块茎水鸟的三者关系

1.4 鄱阳湖越冬水鸟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研究地点

2.1 保护区概况

2.2 沙湖概况

第三章 沙湖冬季水鸟的群落特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沙湖沉水植物冬芽的分布及对植食水鸟的食物贡献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沙湖四种水鸟的栖息地利用与水深和食物的关系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最大的通江淡水湖泊——鄱阳湖的西北部,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沙湖是保护区内典型的浅碟形湖泊,为水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本研究着手探讨了越冬期沙湖水鸟群落的空间特征,采用样方法分析越冬前后植食性水鸟的主要食物:沉水植物冬芽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分布的变化及其对植食性水鸟的贡献,并针对沙湖白鹤(Grus leucogeranu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四种常见国家重点保护水鸟的栖息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开展了研究,以期为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水鸟群落特征
  整个调查期间,共统计到越冬水鸟26种11063只,隶属于6目、11科、15属,其中雁形目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均占据优势地位。沙湖水鸟平均密度为2.63 ind/hm2。分各栖息地比较,浅水区的水鸟物种数、觅食种数最多且觅食种所占比例最高。深水区的水鸟密度最高,浅水区觅食种的密度最高,泥滩觅食种的密度所占比例最高。各栖息地水鸟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浅水区(2.12?0.03),之后依次为泥滩(1.78?0.09),深水区(1.43?0.09),草洲(1.14?0.12);均匀性指数最高的为泥滩(0.88?0.08),之后依次为浅水区(0.86?0.05),深水区(0.8?0.04),草洲(0.62?0.04)。比较相同栖息地觅食种与休息种的相似性,觅食种与休息种在相同栖息地的相似度最高的为深水区(0.88),泥滩的最低(0.71);但浅水区的相同物种数最多,草洲的最少。比较不同栖息地的水鸟群落相似性,泥滩和浅水区的水鸟物种相似性最高(Sorenson相似性指数为0.69),最低的是泥滩与深水区(<0.01)。
  2.沉水植物冬芽的分布及对植食性水鸟的贡献
  调查共记录到两种沉水植物冬芽,分别为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 rosburghii)冬芽。10月份两种冬芽的密度分别为(9.53?1.73) ind/m2和(25.78?3.97) ind/m2,显著高于4月份的密度(2.52?0.91) ind/m2和(4.76?1.17) ind/m2(Z=3.712, P<0.01; Z=5.738, P<0.01);10月份两种植物冬芽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3.07?0.65) g/m2和(5.43?0.75) g/m2,也显著高于4月份平均生物量(0.89?0.35) g/m2和(2.21?0.59) g/m2(Z=3.118, P<0.01; Z=3.821, P<0.01)。10月份罗氏轮叶黑藻冬芽密度显著高于刺苦草冬芽密度(Z=3.466, P<0.01),但4月份两种冬芽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Z=1.677, P=0.09)。丰水期(4~9月)能形成冬芽的两种沉水植物的平均水深分别为(2.63?0.15) m和(2.61?0.12) m。沙湖冬季刺苦草冬芽和罗氏轮叶黑藻冬芽是植食性水鸟的重要食物。估计水鸟越冬期在沙湖摄取两种植物冬芽约1.04?108 ind,共1.9?104 kg。
  3.四种水鸟的栖息地利用及与水深和食物的关系
  非参数检验的结果表明,4种水鸟觅食地的水深均显著高于其休息地的水深(白鹤:Z=11.96,小天鹅:Z=4.69,东方白鹳:Z=14.44,白琵鹭:Z=29.33,所有 P<0.01);对于2种食冬芽的水鸟,白鹤觅食地的水深、冬芽生物量、取食深度以及休息地水深均显著低于小天鹅(觅食地水深:Z=8.56,冬芽生物量:Z=2.93,取食深度:Z=14.69,休息地水深:Z=4.34,所有 P<0.05),但两者觅食地的冬芽密度差异不显著(Z=0.6, P=0.55);对于2种食鱼性水鸟,东方白鹳觅食地水深、取食深度和休息地水深均显著大于白琵鹭(觅食地水深:Z=10.60;取食深度:Z=9.35;休息地水深:Z=8.47,所有 P<0.01)。回归分析表明,白鹤、东方白鹳、白琵鹭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水深呈二次项关系,个体数量最大的觅食地水深分别为23.9 cm,33.0 cm和22.6 cm;白鹤、小天鹅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冬芽生物量呈线性关系。3种涉禽均只能分布在一定的水深范围内,且同种食性的水鸟利用不同的水深从而减少在空间生态位的重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