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金属托槽与聚合瓷粘结效果的影响
【6h】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金属托槽与聚合瓷粘结效果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器材和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下的抗剪切强度结果

3.2 观察粘结界面的破坏形式

3.3 记录和分析去粘结后各组的ARI指数

3.4 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表面处理方式下聚合瓷的微观形态

第4章 讨论

4.1 聚合瓷的研究与应用

4.2 临床不同材料修复体与正畸托槽间的粘结

4.3 表面处理方法

4.4 正畸粘结剂的选择

4.5 粘结强度测试方法

4.6 粘结面破坏形式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正畸托槽在修复体上粘结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处理方式下正畸金属托槽与聚合瓷表面的粘结效果,通过测定聚合瓷与正畸金属托槽之间剪切强度的大小,分析探讨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对二者间粘结强度的影响和正畸托槽去除后聚合瓷表面破损率的差异以及聚合瓷表面微结构在不同表面处理方式下的差异。
  方法:制作聚合瓷试件块40个并根据表面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A、B、C、D、E五组。A:表面无特殊处理,B:9.6%的氢氟酸凝胶酸蚀,C:9.6%的氢氟酸凝胶酸蚀后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D:35%的磷酸凝胶酸蚀,E:35%的磷酸凝胶酸蚀后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使用正畸临床常用光固化粘结剂(Transbond XT)将正畸金属托槽粘结于处理后的聚合瓷试件表面,金属托槽粘结10分钟后将试件置入37℃恒温水浴箱内24h,随后进行冷热水温度循环500次(5℃-55℃),完成后取出试件测量抗剪切强度,并统计剪切后试件块表面材料破损情况及粘结剂残留指数(ARI)。
  结果:表面无特殊处理组抗剪切强度值最低(3.24MPa),单独使用磷酸酸蚀组的剪切强度次之(4.17MPa);单独使用氢氟酸酸蚀处理组的抗剪切强度值(7.24MPa)稍高于磷酸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处理组(6.84MPa),但经氢氟酸酸蚀后的聚合瓷表面去粘结后瓷折裂增加;氢氟酸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组抗剪切强度值最高(10.78MPa),且瓷折裂率最高。每组实验结果与其它四组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
  结论:除表面无特殊处理组及单独使用35%磷酸凝胶酸蚀处理组外其它三组处理方式处理聚合瓷表面均可达到临床正畸所需的有效粘结强度;表面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能使粘结强度大幅度增加,但与此同时,聚合瓷材料本身折裂率也显著升高。临床推荐使用磷酸联合使用硅烷偶联剂,因此种表面处理方式既可达到临床所需有效粘结强度又可在去粘结后降低聚合瓷破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