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脑网络中心度改变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6h】

非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脑网络中心度改变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处理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3.2 基于体素的DC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3.3 DC差异脑区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NPSLE的发病机制

4.2 MRI对NPSLE的诊断价值

4.3 基于体素的DC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4.4 非NPSLE组与HCs组基于体素的DC组间差异

4.5 DC差异脑区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基于体素度中心度(voxel-wise degree centrality,DC)分析方法,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之前(非神经精神狼疮)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的改变,以期找到早期诊断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的线索以及进一步探明NPSLE的发病机制。
  方法:
  首先收集24例临床确诊的无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NPSLE组)及24例性别、年龄与非NPSLE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ealth controls,HCs组)进行rs-fMRI及T1高清结构像扫描,并记录所有非NP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然后在Matlab2012a平台上应用DPABI软件中的功能磁共振处理助手DPARSF进行数据预处理,并采用基于体素的DC方法(矩阵相关系数阈值为0.25)分析rs-fMRI数据。最后分别统计体素水平的DC及人口学、临床参数的组间(非NPSLE组与HCs组)差异,并将非NPSLE组差异脑区的DC值与各临床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1、与HCs组比较,非NPSLE组DC值下降的脑区包括右侧额内侧回/额上回/额中回、右侧尾状核,左侧额中回/额下回、左侧前扣带回、左侧小脑后叶, DC值增高的脑区为右侧中央后回/楔前叶/中央旁小叶。
  2、相关性分析发现,非NPSLE组右侧额内侧回/额上回/额中回DC值与补体C3浓度呈正相关。
  结论:
  1、本研究发现,SLE患者在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之前、头颅cMRI检查阴性时,就已经存在脑功能改变,推测其可能已经处于亚临床NPSLE阶段,因此有必要对SLE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和干预,以防止脑功能发生进一步损害,最终导致NPSLE的发生。
  2、本研究还发现,非NPSLE组右侧额内侧回/额上回/额中回的DC值与补体C3浓度呈正相关,提示非 NPSLE患者部分脑区的功能损伤可能与补体C3有关,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NPSLE的发病机制,并为早期干预的发展提供潜在的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