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探讨
【6h】

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主要试剂

2.主要仪器

3.方法

二、结果

1.念珠菌基本构成

2.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3. PCR扩增结果

4.基因测序结果

第3章 讨论

3.1 念珠菌血症病原菌的鉴定

3.2 念珠菌血症病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3.3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探讨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进一步工作计划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机制

展开▼

摘要

背景: 近年来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侵袭性操作技术的提高、HIV感染者的增多、放疗、化疗应用等因素,使医院内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念珠菌血症患者大多基础状态差、病死率高,目前临床医生预防性及治疗性使用抗真菌药物的频率较过去显著增多,临床分离念珠菌株也出现了耐药现象。为了更好的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念珠菌血症的发病率,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同时探讨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更好的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本研究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念珠菌血症患者中血液分离的致病真菌,鉴定后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得到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念珠菌,通过PCR扩增ERG3基因与ERG11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里标准菌株进行比对分析,确定突变基因,探讨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医生对侵袭性念珠菌血症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1、收集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致病真菌,进行菌株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出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菌株; 2、探讨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血液中分离的真菌,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然后应用美国临床试验标准化研究所M27-A3方案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筛选出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菌株。通过PCR扩增耐药株靶酶基因ERG11与ERG3并测序,在NCBI基因库里比对分析找出突变位点,分析其突变与耐药是否有关。 结果: 1、从念珠菌血症患者血液中共分离出52株念珠菌,其中热带念珠菌17株(32.69%),白念珠菌16株(30.77%),光滑念珠菌14株(26.92%),其他念珠菌2株。发现1株白念珠菌与6株热带念珠菌为唑类药物耐药株。 2、经体外药敏实验筛出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白念菌株1株、热带念珠菌6株。 3、白念珠菌 ERG3基因发现2个(T381C,T432C)同义突变,未发现错义突变;白念珠菌ERG11基因发现2个(T394C,C615A)错义突变,导致第132位酪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第205位酪氨酸突变为谷氨酸,和2个(T485A,C795T)同义突变;热带念珠菌ERG11发现2个(A395T,C461T,)发生错义突变,导致第132位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154位丝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和3个(T225C,G264A,T35G)同义突变;热带念珠菌ERG3基因发现6个(T35G,A334G,C527G,C815A,C820A,T38A)错义突变:导致第12位亮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第112位丝氨酸突变为甘氨酸,第176位丙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第272位脯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第274位组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第13位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和4个(A366G,T912A,C528A,T531C)同义突变。 结论: 1、我院念珠菌菌血症中,热带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占我院念珠菌血症第一位。 2、念珠菌血症中,分离出的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存在一定比例的耐药。 3、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与ERG11、ERG3基因的突变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