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西省新型隐球菌遗传型、居群遗传变异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6h】

江西省新型隐球菌遗传型、居群遗传变异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第 1 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来源及患者临床资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1.5引物设计与合成

2.2方法

2.2.1 菌株的鉴定与保存

2.2.2 药敏试验

2.2.3新型隐球菌DNA提取

2.2.4基因型、血清型和交配型的确定

2.2.5 MLST分析

2.2.6 系统发育分析

2.2.7 全国新型隐球菌居群遗传变异分析

2.2.8 伦理陈述

第 3 章 结果

3.1 临床菌株数据统计结果

3.2 药敏结果

3.3 血清型、交配型和MLST分析结果

3.4 系统发育树

3.5 中国新型隐球菌地理居群关系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隐球菌遗传多态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1.探讨江西省新型隐球菌的基因型组成、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体外药物敏感性,丰富我国隐球菌的流行病学数据; 2.了解本地区分离的新型隐球菌基因型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间新型隐球菌遗传变异关系,追溯可能的传播/突变起源。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1月江西省多家医院住院患者首次分离的新型隐球菌86株;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特异性引物SOD1和刀豆氨酸-甘氨酸-溴麝香草酚蓝(CGB)培养基对所有菌株进行菌种鉴定;ATBTM Fungus3试剂盒测定86株隐球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FCA)、5-氟胞嘧啶(5FC)、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和两性霉素B(AMB)的体外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产物SOD1和STE20(STE20Aa、STE20Aα、STE20Da和STE20Dα)确定86株菌的基因型、血清型和交配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所有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应用 eBURST软件对分型结果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利用MEGA7.0软件对7个管家基因(CAP59、GPD1、IGS1、LAC1、PLB1、SOD1和URA5)的串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GenAlEx6.5软件统计全国数据,分析不同地区间新型隐球菌的遗传变异关系。 结果: 共收集来自江西省14个地区的新型隐球菌86株,绝大多数(76.7%;66/86)来自免疫抑制/缺陷的患者,其中有35株(40.7%)来自HIV患者;所有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但在不同ST型菌株间,甚至在相同ST型菌株间,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仍存在明显差异;86株隐球菌均为血清型A,交配型α(MATα),基因型VNⅠ;MLST分型共检出8种ST型,包括2个新的ST型(ST226和ST319),6个在我国其他地区/国外均有报道的ST型(ST5、ST31、ST32、ST139、ST186和ST359);种群结构分析发现这8种ST型属于同一克隆群,其中ST5型是江西省主要的遗传型(84.9%;73/86);MLST揭示的18个等位基因在江西省以外地区都有发现,无特异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T5、ST186、ST359、ST31和ST32在遗传学上相似;居群遗传关系分析猜测江西省发现的ST型可能是由中国内外其他地区传播而来或者由江西省其他ST型突变而来。 结论: 江西省大多数隐球菌病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与免疫力低下有关;ST5是江西省和我国其他地区主要的遗传型;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可通过地理长距离传播的方式来形成独特的ST型;持续的隐球菌监测对了解隐球菌动态变化很有必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