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返璞归真柴烧陶瓷艺术中的审美特征
【6h】

返璞归真柴烧陶瓷艺术中的审美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Return To ?Original Nature --- Aesthetic characte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柴烧作为一种古老的陶瓷烧制方法,源自于中国。随着陶瓷艺术的量产化和商品化,这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渐渐地被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柴烧

柴烧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陶瓷烧制方法,借助木柴为燃料,将陶瓷烧制成型。柴烧陶瓷烧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

柴烧主要分成两大类,上釉与不上釉。根据烧制的方式又可以分为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在传统的制瓷标准理念下

三、返璞归真

在古籍资料的收集整理中找到了返璞归真的出处解释,《战国策 齐策》君子曰:“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

当下在艺术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也在很多艺术形式中看到了返璞归真的审美表现。在曹文轩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1.3 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相较于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而言,对于柴烧陶瓷艺术中的审美特征撰写和理论研究都是比较薄弱和匮乏的。缺

柯尔·米诺格的论文《当代柴烧陶艺的历史和传统影响》(中国陶艺家,2007年02期),文章提出由历史和

丁佳倩的论文《大巧若拙---现代柴烧陶艺的美学分析》(上海工艺美术,2014年04期),文章首先对现

苏正立的论文《现代陶艺之柴烧述谈》(陶瓷研究,2016年02期),文章通过对柴烧窑型分类、烧成流程、

刘祥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柴烧的过程美》(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文章通过对柴烧过程美的认知,结合

黄修林、余娟的论文《浅析现代柴烧的美学价值》(中国陶瓷,2017年5月),文章通过对现代柴烧的美学价

郑宁先生撰写的《日本陶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7月),本书从序就谈论到中国在陶瓷艺术史上的

根据现有的文本资料及对网络资料的检索,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柴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方面的描述,更多方

1.4 论文的思考路径和研究方法

2.1 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2 传统柴烧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3 现代柴烧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随着艺术的发展,审美认知的改变,在艺术家个性的充分体现下出现了众多不同的艺术风格,深刻的影响着现代柴

目前,国内当下在瓷都景德镇、福建的建阳、台湾等地区还有少数陶艺爱好者在利用柴烧这种中国古老的烧制

图2.11景德镇柴烧(黄幼根) 已过耳顺之年却一直坚守在上千摄氏度炉温旁的柴烧陶瓷艺

柴烧作品(如图2.13)中我们看到一种质朴而又纯粹的美,而他对柴烧“赌徒”般的心态,让我看到了他柴

的高度统一,这正是现代柴烧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本质所在。

第3章 返璞归真的美学表现性研究

3.1 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比文字更为悠久浩瀚的历史,在同西方的陶瓷艺术理念相融合和渗透后,中国的陶瓷艺术依然

人类文明的出现便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开始。提及中华美学精神,我们首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中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文艺作品中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中华美学精神的美学表现性

3.3 老庄美学的审美表现性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庄美学开始。自古至今,许多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坚持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组

第4章 柴烧陶瓷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4.1 思想观念的创新与传承

4.2 审美心理的创新与传承

从现代柴烧陶瓷艺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陶瓷艺术不是凭空而造的。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英文中的“C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从柴烧陶瓷艺术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许多创作者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无论是从制作烧制过程还是到最终的烧成作品

致 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刘俊;

  •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

  • 授予单位 南昌大学;
  • 学科 美术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凯;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返璞归真; 陶瓷艺术;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