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史氏鲟仔稚鱼期消化酶活性变化及饵料的影响
【6h】

史氏鲟仔稚鱼期消化酶活性变化及饵料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综述

前言及引言

一、消化酶在鱼体内来源与分布状况的研究

二、鱼类消化酶酶促反应与酶动力学的研究

三、饵料和消化酶的关系

四、胚后发育阶段消化酶的发生和演变

五、消化酶制剂在鱼类饲料中应用的研究

第二章史氏鲟仔鱼期消化器官的分化和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

2.1材料和方法

2.2结果

2.3讨论

第三章饵料及外源酶对史氏鲟稚鱼消化器官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1材料和方法

3.2结果

3.3讨论

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对孵化后1-40日龄(DPH)史氏鲟进行消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发现1-10DPH为史氏鲟的内源营养期,各种消化酶活性均很低,随消化系统的发育,活性逐渐升高,但升高幅度较小;11-26DPH为史氏鲟外源营养期,此间,消化酶活性受水温、溶氧、水质及饵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前三种环境因子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饵料对稚鱼消化酶活性影响很大.用水丝蚓(F3)、商品饵料(F2)、商品饵料添加消化酶(F1)及商品饵料或水丝蚓(FD驯化组)投喂11-40DPH的史氏鲟稚鱼.结果,FD组,除淀粉酶外,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与F1、F2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F3组脂肪酶活性与F1、F2组差异极显著(P<0.01),蛋白酶与F2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F1差异显著(P<0.05),但F3与FD组稚鱼各消化酶活性差异均不明显(P>0.05).此外,F3组稚鱼的生长(P<0.05)和成活率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F2和F1组各消化酶活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长的差异性亦不显著(P>0.05),仅成活率略高于F1组.说明史氏鲟仔稚鱼驯化培育中的高死亡率,并不是由于稚鱼消化酶的缺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饵料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脂类含量和组成能否满足稚鱼的营养需求引起的.

著录项

  • 作者

    苏时萍;

  • 作者单位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

  • 授予单位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
  • 学科 水产养殖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赵兴文;
  • 年度 200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鲟鱼;
  • 关键词

    史氏鲟; 仔鱼; 稚鱼; 消化酶; 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