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巢北地区下石炭统沉积环境与古生态恢复
【6h】

巢北地区下石炭统沉积环境与古生态恢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依据(Found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1.3 存在问题(Existing Problems)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Research Contents, Ideas and Technical Line)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Workload Accomplished)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Natural Geography)

2.2 区域地层(Regional Stratigraphy)

2.3 区域构造与研究区地质构造(Regional Structure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Studying Area)

2.4 实测剖面描述( Description of lower carboniferous strata section)

2.5 小结(Summary)

3 石灰岩微相类型

3.1 生物碎屑的鉴定特征( Character of Identification on the Biodetritus)

3.2 石灰岩微相类型及特征(Limestone microfacies typ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3.3小结(Summary)

4 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

4.1 沉积环境分析标志(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igns)

4.2 沉积相类型(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4.3 风暴沉积特征(The Storm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4.4 炉渣灰岩成因(Genesis of Slag Limestone)

4.5 沉积环境演化(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4.6 小结(Summary)

5 研究区古生态环境

5.1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The Basic Concepts and Research methods)

5.2 金陵组古生态环境(The Anci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1j)

5.3 高骊山组古生态环境(The Anci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1g)

5.4 和州组古生态环境(The Anci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1h)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安徽巢湖北部地区位于下扬子板块北部边缘部分,下石炭统发育良好,分布广泛,沉积特征明显。通过对巢北地区详细的野外测量和系统的岩石学、沉积学、古生态学的研究,尤其是进行碳酸盐岩石微相研究,分析下石炭统是沉积环境特征演化及古生态环境。
  首先对研究区内下石炭统的野外地层典型剖面进行系统的剖面测量,描述宏观岩石特征及沉积标志,系统地采集样品,在室内对岩石薄片中的显微特征进行观察,尤其是生物碎屑的类型、生屑组合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鉴定与描述,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九种岩石微相。
  巢湖北部下石炭沉积相模式主要有:开阔台地相模式,对应于金陵组、和州组下部的灰岩部分;潮坪-泻湖-砂坝相模式,对应于高骊山组;淡化极浅水潮坪泻湖相模式,对应于和州组第四旋回、第五旋回顶部;生物碎屑浅滩相模式,对应于和州组第五、六旋回的块状灰岩。
  通过对地层中的宏体化石、微体化石与生屑组合、遗迹化石的研究,总结了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的古生态特征,和州组划分出了六种古生态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