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黑土颗粒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变化
【6h】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黑土颗粒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土壤团聚体

1.1.1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1.1.2团聚体的稳定性

1.2土壤酶

1.2.1土壤酶的分类及来源

1.2.2土壤酶的作用

1.2.3影响土壤酶的因素

1.3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黑土颗粒有机碳的变化

2.1引言

2.2实验方法

2.2.1团聚体物理分级和测定

2.2.2 SOC和POC的测定

2.3结果与讨论

2.3.1单施无机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SOC和POC的变化

2.3.2单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SOC和POC的变化

2.3.3单施无机复合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SOC和POC的变化

2.3.4有机肥-无机肥混施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SOC和POC的变化

2.3.5二倍施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SOC和POC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1引言

3.2实验方法

3.2.1几丁质酶活性测定的方法

3.2.2脱氢酶活性的测定的方法

3.2.3 α、β-葡糖苷酶活性的测定的方法

3.2.4土壤中反硝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3.3结果与讨论

3.3.1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

3.3.2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3.3.3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α-葡糖苷酶活性的变化

3.3.4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β-葡糖苷酶活性的变化

3.3.5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的变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采集“农业部哈尔滨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黑土,分析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酶活性变化,用以评价不同施肥制度对黑土肥力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⑴采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用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和各粒级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中2-0.25 mm和0.25-0.053 mm两个粒级的团聚体占70%以上,>2 mm和<0.053 mm这两粒级的团聚体含量较少。施入有机肥可增大黑土颗粒平均直径和SOC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单施无机肥降低团聚体稳定性。>2mm粒级的POC含量要远大于其它粒级的POC含量。有机肥增加了2-0.25mm和0.25-0.053 mm两粒级POC的含量,促进了有机碳在这两个粒级中的截存。 ⑵采用比色法测定了脱氢酶、几丁质酶、α-葡糖苷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泥浆培养法测定反硝化酶活性。施用有机肥对黑土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有机肥和无机肥混施是增大黑土酶活性的有效措施,黑土脱氢酶、几丁质酶、α-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和反硝化酶活性最大值分别为M1P1处理的92.5 mg/(kg24h)、M2N2处理的39.5 mg/(kg h)、M1P1K1处理的28.7 mg/(kg h)、M1P1K1处理的234 mg/(kg h)和M1N1P1K1处理的10.9mg/(kg h)。施入氮肥提高几丁质酶的活性,复合施用氮磷钾肥可以有效增大黑土几丁质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与有机肥的施入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氮肥和磷肥可以降低黑土脱氢酶活性,脱氢酶的活性随着有机肥的施入而增加;单施无机肥与混施无机肥对α-葡糖苷酶活性影响不大,但施入有机肥后,黑土α-葡糖苷酶活性显著增大;氮磷肥混施对β-葡糖苷酶活性影响较明显,二倍量施肥可以显著增大黑土β-葡糖苷酶活性,施入氮肥降低β-葡糖苷酶的活性;施入氮肥、磷肥和有机肥,提高土壤反硝化酶的活性。 ⑶有机肥与无机肥适当的配伍施入土壤,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固定更多的有机碳,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肥力增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