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6h】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导论

1.1保护性耕作概念的发展与完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国外保护性耕作发展应用

1.2.2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应用情况

1.2.3我国南方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情况

1.3保护性耕作措施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1.3.1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2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3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3.4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4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设计

2.2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调查小麦、水稻生育进程:

2.2.2土样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方法

2.2.3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2.2.4水稻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1.1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1.2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1.3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供肥特性的影响

3.2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2.1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2.2不同耕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栽培方式,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农田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通过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研究,揭示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供肥特征与生长发育规律,为作物轻型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试验于2007-2008年在苏州太湖地区农科所进行,设计三种种植模式、两种耕作方法和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共形成12个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长期定位几年后,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钾都比常规耕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保护性耕作分别比不还田增加4.2%、5.6%、9.6%、25.7%,以速效钾增加的幅度最高。 2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小麦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小,理论和实际产量均高于不还田处理,且节本省工,培肥改土,避免秸秆田间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三种种植模式平均,翻耕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最高,保护性耕作也能获得较高产量,在麦—稻模式下,WR1—R的平均产量为8991.6kg/ hm2,比WR2—NR处理增产6.8%,比WR1—NR处理高7.1%。在黑麦草—稻模式下,保护性耕作产量为8611.9kg/hm2,比WR2—NR处理增产8.9%,比WR1—NR处理高5.6%。但在油—稻模式下,保护性耕作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产量差异不大。从总体上看,保护性耕作模式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4保护性耕作使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可改善小麦的商品品质。免耕可能导致强中筋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的降低,较适用于弱筋小麦的栽培,可改善弱筋小麦的加工品质。秸秆还田可提高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强筋专用小麦品质。 5麦一稻模式下,保护性耕作可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改善稻米营养品质。对于蒸煮品质,保护性耕作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使其胶稠度变软,食味品质有变劣的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