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施药方式、雾滴密度与农药高效利用的相关性研究
【6h】

施药方式、雾滴密度与农药高效利用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化学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1.2 影响化学防治效果的因素

1.3 农药雾滴参数与防治效果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雾滴在植物表面的行为动态研究

2 立项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农药雾滴在水稻叶面的润湿行为及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水稻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水稻不同生育期的临界表面张力

2.2 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2.3 两种药剂不同浓度的药液在水稻叶面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展布动态

2.4 表面活性剂NP-10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2.5 添加表面活性剂NP-10后两种药剂不同浓度的药液在水稻叶面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展布动态

3 讨论

第三章 雾滴密度及喷雾方式与褐飞虱防治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水稻

1.3 供试虫源

1.4 试验仪器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雾滴密度和喷雾方式对毒死蜱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2.2 雾滴密度和喷雾方式对吡蚜酮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喷雾方式对农药在水稻群体内雾滴密度、沉积量分布和防治稻飞虱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

1.2 试验材料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结果调查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丽春红2R溶液的吸光度标准曲线

2.2 不同喷雾方式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

2.3 喷雾方式对雾滴密度的影响

2.4 不同喷雾方式的沉积量

2.5 喷雾方式对沉积量的影响

2.6 弥雾机不同喷雾方式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第五章 总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研究了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添加表面活性剂前后在南京11和南粳44不同生育期叶片正反面的润湿行为及动态分析。在室内利用喷雾塔模拟施药,探究农药雾滴密度和喷雾方式与褐飞虱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田间利用机动弥雾机施药,研究喷雾方式对稻田农药空间沉积密度、沉积量以及防治稻飞虱效果的影响。主要结果为:
   1.通过对南京11和南粳44两种水稻不同生育期叶面的持续研究发现:两种水稻叶片临界表面张力为30.79~32.48mN/m,各生育期间的稻叶临界表面张力依次为分蘖期>扬花期>灌浆期,叶片间临界表面张力为稻叶反面>稻叶正面,品种间的临界表面张力为南粳44>南京11。本研究分析表面活性剂NP-10添加前后,不同表面张力的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药液在水稻叶面的行为特性,发现当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同时药液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药液才能够在作物表面润湿展布。
   2.分别选用实心圆锥雾和扇形雾TP6501E两种喷头,以3WP-2000型行走式喷雾塔模拟对水稻植株压顶喷雾和侧向喷雾,探究雾滴密度、喷雾方式对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8%毒死蜱乳油防治褐飞虱时,压顶喷雾当底层雾滴密度分别达到99.4个/cm2和94.9个/cm2,且药剂有效剂量分别高于68.00mg/m2和55.64mg/m2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80%;侧向喷雾当底层雾滴密度分别在10.4~49.0个/cm2和12.3~55.4个/cm2范围内,且药剂有效剂量分别在41.21~82.42mg/m2和72.12~82.42mg/m2区间内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高于80%。采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褐飞虱时,压顶喷雾当底层雾滴密度均分别达到110.5个/cm2,且药剂有效剂量分别高于10.61mg/m2和9.85mg/m2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75%;侧向喷雾当底层雾滴密度分别在33.7~62.4个/cm2和14.2~56.4个/cm2,且药剂有效剂量分别在7.58~10.09mg/m2和6.32~10.09mg/m2区间内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高于75%。相同有效剂量条件下,侧向喷雾的防效高于压顶喷雾。采用侧向喷雾方式时,水稻基部较易获得高密度雾滴,药剂在低有效剂量条件下即可取得预期防治效果。
   3.田间使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喷洒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采用下倾喷雾、漂移喷雾和侧向喷雾三种方式。用水敏纸收集雾滴,通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雾滴密度和覆盖率;用载玻片收集丽春红的沉积,标准曲线法测定单位面积上吡蚜酮沉积量。结果表明:下倾喷雾和漂移喷雾,同一角度的上层雾滴密度和覆盖率>中层雾滴密度和覆盖率>底层雾滴密度和覆盖率;侧向喷雾,同一角度的底层雾滴密度和覆盖率>中层雾滴密度和覆盖率>上层雾滴密度和覆盖率。侧向喷雾底层雾滴密度显著高于下倾喷雾和漂移喷雾;下倾喷雾和侧向喷雾中层雾滴密度高于漂移喷雾。
   4.下倾喷雾和漂移喷雾,同一角度的上层沉积量>中层沉积量>底层沉积量;侧向喷雾,同一角度的底层沉积量>中层沉积量>上层沉积量。侧向喷雾底层沉积量显著高于下倾喷雾和漂移喷雾;下倾喷雾和侧向喷雾中层沉积量高于漂移喷雾。随着施液量的增加,下倾喷雾和漂移喷雾每个采样点上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沉积总量增加。侧向喷雾的沉积总量,随着施液量的增加而减小。下倾喷雾不同施液量下,每个采样点上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沉积总量为13~25ug;漂移喷雾和侧向喷雾不同施液量下沉积总量为5~12ug。
   5.田间施药后1天,下倾喷雾的防治效果为46.99%~56.53%,侧向喷雾防治效果为50.05%~72.77%,显著高于漂移喷雾。施药后5天,下倾喷雾的防治效果为67.48%~82.43%,侧向喷雾防治效果为67.82%~77.54%,同样显著高于漂移喷雾。说明药液防治效果与中底层雾滴密度、沉积量有关。施药后23天,防治效果均超过90%,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吡蚜酮具有强烈的内吸性和传导性,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稻飞虱迁飞,影响结果准确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