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
【6h】

不同类型钵苗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于2011-2012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海安县进行。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分别设置5种不同移栽密度,寻找能最大发挥水稻潜力的钵苗摆栽规格与合理密度配置,探索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途径。主要结果如下:
  ⑴以3连孔、2连孔、单孔塑盘育成秧苗,分别栽插15×104hm-2、18×104hm-2、24×104hm-2穴(基本苗分别为90×104 hm-2、72×104 hm-2,72×104 hm-2)产量最高,三者而又以2连孔最高。不同基本苗之间,产量、成熟期干物重以及抽穗-成熟期的干物质阶段积累量、比例和群体生长率等均随基本苗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间则表现为:在较少基本苗栽培条件下(36×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2×104hm-2)2连孔>3连孔、单孔,在较多基本苗条件下(90×104 hm-2~108×104 hm-2)3连孔、2连孔>单孔。最高产处理的抽穗-成熟物质积累量、比例及其群体生长率均为2连孔>3连孔>单孔。不同基本苗之间,各生育时期的茎蘖数随着移栽基本苗增加而增加,成穗率呈现相反趋势;不同类型钵苗间茎蘖数表现为单孔>2连孔>3连孔,成穗率则为3连孔>2连孔>单孔,不同类型处理最高产条件下的成穗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和单孔。不同基本苗之间,随着基本苗增加,抽穗、蜡熟期、成熟期单茎茎鞘重以及茎鞘最大输出量、输出率与转化率均减小,而茎鞘表观输出量、输出率与转化率均增大;不同类型钵苗间,除基本苗为最低的36×104hm-2外,抽穗、蜡熟期、成熟期单茎茎鞘重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表观输出与转化为单孔>2连孔、3连孔,茎鞘最大输出与转化为2连孔、3连孔>单孔。
  ⑵三种类型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随着移栽基本苗的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LAI逐渐增大,而蜡熟期、成熟期LA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增大,群体透光率下降;相同基本苗之间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均表现为单孔>2连孔>3连孔,群体透光率均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三种类型钵苗最高产条件下,叶面积衰减率为单孔>3连孔>2连孔,抽穗-成熟期光合势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群体透光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种类型摆栽最高产处理抽穗后上三叶SPAD值基本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
  ⑶三种类型钵苗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随移栽基本苗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在相对较低基本苗条件下(36×104hm-2~54×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2×104 hm-2),2连孔>单孔>3连孔;在相对较高基本苗栽培条件下(90×104 hm-2~108×104 hm-2),2连孔、3连孔>单孔。3种类型钵苗摆栽最高产量条件下,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
  ⑷相同类型钵苗不同基本苗之间,基部4个节间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均随移栽基本苗增多而减小,倒伏指数呈现相反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除3连孔基本苗为36×104hm-2的处理外,抗折力、弯曲力矩均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倒伏指数表现为单孔>2连孔>3连孔。3种类型钵苗最高产处理基部抗折力,弯曲力矩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倒伏指数为3连孔、单孔>2连孔。相同基本苗下,2连孔、3连孔大穴稀植摆栽茎秆基部节间粗壮、茎壁厚度大、茎秆充实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综合考虑产量因素,在适宜或较多基本苗条件下2连孔摆栽优势明显,高产、稳产潜力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