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
【6h】

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和概念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发轫

第一节 自然赋予与历史沿革

一、自然赋予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历史悠久的淮上文化

一、“淮夷”文化

二、大禹文化

三、以寿春为核心的江淮楚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淮上文化

第三节 城市现代化的启动

一、传统社会的格局

二、津浦铁路的开通

第二章 新式工业的艰难发展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之转型

一、传统行业的早期流变

二、手工业的机器化转型

第二节 机器工业之演进

一、烟草业的现代化转型

二、面粉业的机械化转变

三、电力业的突进式发展

第三节 工业现代化之评估

一、技术结构层面

二、产业结构层面

三、资本结构层面

第三章 商业和金融业的现代嬗变

第一节 商业部门的交通优势

一、铁路交通引发物流路线改变

二、铁路运输推动物流中心形成

第二节 传统商贸的产业结构

一、盐业贸易之变迁

二、粮油贸易之演进

三、盐粮互市之格局

第三节 新式商业部门的兴起

一、百货业

二、杂货业

三、农副土产

第四节 金融业的现代化嬗变

一、钱庄

二、银行

三、其它金融业务

四、铁路交通与金融业的关联性

第四章 交通邮政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启跋

第一节 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

一、铁路运输之滥觞

二、航运事业之拓展

三、公路网络的初建

四、新、旧运输的互补

第二节 邮政和通信的现代化启跋

一、现代邮政之滥觞

二、通信事业的初兴

第三节 城市建设的初步奠基

一、城市空间结构之演变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启

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教育事业的新旧更替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格局

一、县学

二、书院

三、私塾

第二节 新式教育的成长

一、新、旧教育的更替

二、初等教育的推广

三、中等教育之演进

四、师范教育之演进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延阻教育发展

二、封建军阀戕害新式教育

三、经费匮乏制约教育发展

第四节 新式教育的现代化功效

一、民众教育初兴

二、人才效应显著

三、革命精神培养

第六章 人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重组

第一节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的近代变迁

一、人口规模的变迁

二、人口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近代演变

一、商会和同业公会

二、红十字运动在蚌埠

第三节 外部元素与城市现代化

一、移民与城市现代化

二、外部文明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七章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模式、特征及启示

第一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军阀底色”

一、凸显城市政治地位

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三、完善市政建设

四、革新生活方式

五、治理淮河

六、巩固交通地位

第三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困顿

一、传统与现代的失衡

二、屡被“中断”的进程

三、受挫的原因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一、传统水路商镇与现代交通商埠——临淮关与蚌埠

二、通商口岸城市与交通动力城市——芜湖与蚌埠

三、近代工业城市与现代交通城市——安庆与蚌埠

四、区位中心城市与交通新兴城市——合肥与蚌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民国时期蚌埠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化理论为研究视角,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再现新旧更替的历程,着重发掘“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方式和规律,廓清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城市发展轨迹,总结出城市现代化的模式与特点。论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主要介绍铁路通车前蚌埠古镇的历史沿革、地理条件和传统社会格局,这是蚌埠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早在城市化运动启动长久之前,城市就已产生,即古代城市。虽然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近代城市正是在古代城市这个母体中孕育的。研究蚌埠早期现代化,首先要对其产生的历史地理前提做出一种基本判断。根据现代化的理论,这是蚌埠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第二章至第六章重点考察历史时期蚌埠在经济、教育、文化、城市结构等方面的现代化变迁的微观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就其层面而言,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转型过程。论文分别从工业、商业、交通、教育、人口等方面对现代因素的产生和壮大进行考察,“以史立论”,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推演其新旧更替的内在机制,对于广泛存在的新旧“杂糅”的现象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同时,在众多现代元素中,本文着力凸显新式交通尤其是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蚌埠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铁路运输强大的吸附功能不仅汇聚了这座城市,也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铁路不仅塑造了一个富于“交通色彩”的经济结构,还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力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也有暴风骤雨式的一蹴而就,它决定了蚌埠现代化“突变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对蚌埠而言,交通因素只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交通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蚌埠的城市现代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行之不远。实际上,通民国时期,不论工业、商业,还是教育、文化,这些层面的发展曲线基本都是“高开低走”,从狂飙激进到每况愈下再到无疾而终,除了战争侵扰,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反之,蚌埠在几十年之后的中衰恰巧印证了这点:这座城市的交通优势依然还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在两次迁移(沿江、沿海),其经济地位大大下降,最终没能续写辉煌,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第七章总结了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的特征和启示。基于以上现代化层面的具体研究,作者凝练出蚌埠城市现代化的特点与规律。通过与同时期的安庆、芜湖、合肥等城市的类比,总结城市发展的教训和经验,绘制其独特的发展道路,为现在和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规避历史上罹患过各种“城市病”,寻找城镇化发展的出路,制定最佳的城市发展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