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维量重叠框架下的认知网络模型:通过计算机模型的模拟
【6h】

维量重叠框架下的认知网络模型:通过计算机模型的模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 文献综述

1.1 刺激反应协同性效应的概述

1.1.1 刺激-反应协同性效应

1.1.2 刺激-反应协同性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

1.1.3 刺激-反应协同性效应的常用研究方法

1.1.4 维量重叠理论

1.2 注意的认知神经理论

1.2.1 目标指引与刺激驱动

1.2.2 冲突监测与冲突解决

1.3 发展心理学角度的认知控制及神经机制的发展

1.3.1 认知控制的发展

1.3.2 神经机制的发展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计划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计划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模型一(1CM1EC模型)

3.2.3 模型二(2CM1EC模型)

4 综合讨论

4.1 对于脑成像的模拟

4.2 冲突的加工机制的模拟

4.3 本模型在发展心理学中的意义

4.4 本模型对于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意义

4.5 未来研究计划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根据维量重叠理论(Kornblum et al.,1990),刺激-反应协同性效应(Proctor and Reeve,1990)在实验任务中可分为刺激-刺激的集合或刺激-反应的集合。根据这样的分类,我们可以研究在认知控制网络中的模块化组织,检验大脑中是否存在有一个冲突监测(CM)模块以及一个执行控制(EC)模块对刺激-刺激以及刺激-反应的冲突进行调控(1CM1EC模型);或者,可能存在有两个互相独立的冲突监测模块,分别检测刺激-刺激与刺激-反应的冲突,而两种冲突共用一个执行控制模块(2CM1EC模型)。先前的行为实验以及脑成像研究(Liu et al.,2010)已经为2CM1EC模型提供了证据。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以上两种假设分别建立了两个具有生物现实性的模型,对西蒙-色彩-Stroop实验的人类被试行为数据结果进行了模拟,验证对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控制网络模块存在的可能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