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辽代丝绸及其老化等特征的研究
【6h】

辽代丝绸及其老化等特征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超景深显微镜、能谱分析、氨基酸分析等方法,通过与现代脱胶/未脱胶桑、柞蚕丝以及唐明清丝绸样品对比,对30个辽代丝绸样品的织物特征、微观形态以及基团和分子构象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所用辽代丝绸样品中,织物组织结构有平纹、二上一下右斜纹和纱罗组织三类,其中纱罗组织有绞纱组织、二经绞和四经绞的链式罗;部分样品采用了织金技术,金线为片金,经EDS测试其成分接近纯金;与桑、柞蚕丝对比,以丙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以及红外光谱中964cm-1、975cm-1和999cm-1特征峰等为依据,可判定辽代丝绸为桑蚕丝织物。
   辽代丝绸中因老化程度的差异,蚕丝纤维的微观形态相差很大,有纤维状、片状、“蜂窝”状等形态,并且同一束纤维中可有不同的断口形态。蚕丝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N、O、P四种元素,纤维表面凝结的结晶盐与人体骨骼主要成分Ca10(PO4)6(OH)2类似,纤维表面及结晶盐中的Cu可能来自于古代染色,Si可能来自于泥土,而A1可能来自于古代染色或泥土。
   在辽代丝绸的红外光谱图中,红外吸收强度降低、特征峰发生位移和特征峰种类发生变化,表明蛋白质中基团发生变化,红外吸收强度降低与蚕丝蛋白内部基团浓度的降低有关,特征峰发生位移和特征峰种类发生与基团浓度降低和基团种类变化有关,其中采用CH3和CH2的振动特征峰种类变化可判定老化程度。大部分辽代样品的β-折叠构象含量高于现代样品,少部分极度老化样品含量低于现代样品,表明蚕丝的老化是从非结晶区开始的,β-折叠构象含量相对增大,大于现代蚕丝,在非结晶区老化到一定程度后,结晶区开始老化,β-折叠构象含量相对减小,但由于结晶区老化程度不同,β-折叠构象含量有可能大于现代蚕丝,也有可能小于现代蚕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