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肢非对称性对落地姿势控制的影响
【6h】

下肢非对称性对落地姿势控制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序 言

1.1选题依据

1.2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高度单脚下落下肢运动生物力学影响

3.2 不同高度双脚下落下肢运动生物力学指标变化

4 讨论与分析

4.1单脚下落运动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性对比分析

4.2双脚下落运动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性对比分析

5结 论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 致 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下肢存在的非对称性对落地稳定性及身体控制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对下肢损伤的影响机制,为下肢损伤的预防及康复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并筛选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健康男性受试者21名(年龄22.8±1.7岁,身高176.2±5.2cm,体重71.6±8.5kg)为实验对象,受试者无下肢损伤史。实验方法:力量测试通过Con-trex多关节力量测试系统测量受试者下肢膝关节伸肌180o/s离心离心收缩等速肌肉力量。双下肢的力量用来评价左右下肢的差异,将左右肢体的对称性指数大于10%的受试者界定为非对称组,小于10%的为对称组。受试者双手叉腰从三个高度上无初速度的垂直落地(三个高度分别为20cm、40cm、60cm)。落地方式分为:左脚落地,右脚落地,双脚落地。落地站稳后受试者需在原地站立2s,双脚落地时要求受试者双脚同时落于两个力台上。整个实验过程运用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获得运动学相关数据。kistler力台同步采集地面的反作用力及动力学相关数据。
  研究结果:①人体以单脚从三个高度下落时,非对称组的左右下肢运动学动力学指标的差值与对称组的左右下肢运动学动力学指标的差值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双脚下落时,在40cm高度下落存在膝关节矢状面的。对称组左右肢差值与非对称组左右肢差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非对称组差值大于对称组,其余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②单脚下落时标准化DPSI在20cm高度下落时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弱势侧大于优势侧,TTS在40cm高度下落时左右肢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弱势侧大于优势侧;在20cm高度下落时重心移动高度、下肢刚度左右肢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高度的增加对称组的标准化DPSI、非对称组的重心移动高度差值出现显著性差异,且标准化DPSI、重心移动高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其差值增大。③双脚下落时,20cm高度下落时标 Fz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弱势侧小与优势侧。在40cm、60cm高度下落时踝关节冠状面的最小角,40cm高度踝关节角速度峰值的左右下肢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优势侧大于弱势侧,其余指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当人体以双脚下落至地面时,对称组和非对称组的各项指标均没有随着高度的增加出现显著性的差异。
  研究结论:①人体从一定高度下落时,按照下肢膝关节伸肌力量区分非对称组与对称组,使得双脚下落时非对称性肢体的膝关节矢状面最小角的左右差异比对称性肢体的差异大。对称性肢体左右肢的落地稳定性,缓冲能力及身体的控制能力差异与非对称性肢体左右肢差异之间没有显著性区别。②人体从一定高处下落时,通过调整下肢刚度、重心移动高度、TTS、地面反作用力,使得弱势侧肢体动用不同的缓冲策略来保持肢体的动态稳定性和缓冲能力,且表现出弱势侧的动态稳定性和缓冲能力强于优势侧,弱势侧可能表现出在实际运动过程中承受较小的损伤风险,优势侧下肢尤其是踝关节可能存在的损伤几率较弱势侧大。③人体单脚从不同高度下落时,存在左右肢的缓冲能力及动态稳定性随着高度的增加差异变大。运动员可以通过力量的练习减少左右肢体的差异性从而减少损伤的可能性。双脚下落时由于左右肢体的相互补偿,随着高度的增加,左右肢体的差异没有显著性变化。④由于本文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出现了差异的不规律性。未来的研究可增加样本量及采用接近于实际运动动作的动作策略,来更加客观的反映下肢非对称性对于落地动作结构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