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D137L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6h】

CD137L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D137L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AD和PDD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诱导期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冒烟型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 CD137L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明确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细胞表面CD137L分子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探索CD137L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的功能。
  【方法】
  (1)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45-/CD38+/CD138+细胞群体表面CD137L分子的表达情况;
  (2)统计学分析CD137L分子表达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3)定制针对CD137L基因的SiRNA,应用Lipo3000将SiRNA转染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KMS-11,用RT-PCR检测抑制率;PI单染法检测抑制CD137L信号后细胞周期分布比例的变化;CCK8法检测抑制CD137L信号后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1)收集28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新鲜骨髓标本,检测CD45-/CD38+/CD138+细胞群体CD137L分子表达水平,所得的中位表达量为29(7-94)%;9例MGUS骨髓CD45-/CD38+/CD138+细胞群体CD137L分子中位表达水平为7(2-57)%;
  (2)秩和检验比较初诊MM与MGUS CD137L表达水平显示统计学差异提示其可作为 MM与 MGUS鉴别诊断指标;分别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初诊 MM与治疗后MM、治疗后MM与RRMM CD137L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其表达水平可作为MM的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指标;
  (3)对初诊患者随访检测发现治疗后11/13例患者CD137L分子表达量下降,且这些患者疗效至少达到PR;
  (4)CD137L分子表达量分别与初诊时类型、ISS分期、DS分期、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血清β2-微球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清钙离子浓度、骨髓浆细胞比例行相关性分析均未发现相关性;
  (5)对所有初诊病例以CD137L表达水平中位值为界分为高水平表达组和低水平表达组绘制生存曲线,行Log-Rank检验未显示统计学差异,低水平表达组2年生存率为84.7%,高水平组为74.1%;
  (6)用Lipo3000将SiRNA转染U266、KMS-11、RPMI-8226三种骨髓瘤细胞株得到抑制率明显的U266细胞株行CCK8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增值效力高于对照组,细胞周期检测实验组S期及G1期分布改变。
  【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原代骨髓瘤细胞高表达 CD137L分子,MGUS低水平表达而正常浆细胞表面无CD137L分子表达;CD137L分子可作为MM和MGUS的辅助鉴别诊断指标及微小残留病灶监测指标;体外实验中抑制U266细胞上的CD137L信号可诱导U266细胞增殖。
  第二部分 PAD和PDD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索PAD与PDD方案在116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收集本中心116例接受PAD或PDD方案(硼替佐米+阿霉素或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方案诱导治疗后的疗效及预后。
  【结果】
  PAD与PDD方案治疗初诊MM疗效相当,有效率分别为95.5%、93.5%。生存分析提示两组PFS和OS曲线无统计学差异,但是PAD组中位PFS与OS分别为46和63个月,PDD组中位PFS与OS均未达到。且随访到58个月时PAD组累积生存率为60.88%,PDD组达到89.12%。PDD与PAD方案在FISH高危及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统计学差异。ISS分期Ⅲ期患者PDD组中位PFS未达到,PAD组只有35.5个月。
  【结论】
  PAD与PDD方案诱导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疗效与预后相当。
  第三部分诱导期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目的】
  探索本中心初诊多发性骨髓瘤诱导治疗期间感染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本中心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PDD或PAD方案治疗的116例初治有症状的MM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诱导治疗期间感染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结果】
  诱导期间感染率为83.6%,死亡率为3.1%。随着疗程的推进,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感染的部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呼吸系统、皮肤及粘膜、口腔及消化系统、败血症、尿路感染;感染病原菌以G+、G-菌为主,多为正常菌群的异位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率为13.8%。将硼替佐米注射方式改为皮下感染率明显降低;PDD方案较PAD方案感染发生率更高。
  【结论】
  诱导期间感染率极高,且感染是诱导治疗期间的主要死亡原因,主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系统,临床医师与患者均需加强呼吸系统感染的防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