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清电解质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6h】

血清电解质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研究背景

血清镁和脑卒中

血清钠和脑卒中

血清钙和脑卒中

血清钾和脑卒中

血清磷和脑卒中

血清氯和脑卒中

总结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 研究结局

4. 数据入录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患者总的基线资料

2. 血清镁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3. 血清钙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4. 血清钠、氯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5. 血清钾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6. 血清磷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

7. 不同电解质水平和住院期间死亡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电解质和脑卒中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既往部分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清钠、镁和钙的水平和患者不良预后及死亡相关,但仍存在争议。而血清钾、磷和氯是否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仍未阐明。我们的课题探讨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基线各种血清电解质(钠、氯、磷、钙、镁、钾)和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苏州地区22家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及血液检查(包括血清电解质)指标,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事件及死亡时间。根据患者基线血清镁、磷、钙及钾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四组,根据基线血清钠和氯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及正常血钠两组,低氯血症及正常血氯两组。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 test比较各组之间死亡的差别,同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Cox风险模型分析各种电解质和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及C-statistic比较各种电解质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预测的优劣。
  结果:
  (1)共纳入34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8.5±12.9岁,男性1993(57.8%)人,基线NIHSS评分4.0(2.0–7.0),124(3.6%)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全因死亡。
  (2)34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485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镁检测纳入研究。根据基线血清镁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Q1(<0.82 mmol/L), Q2(0.82–0.89 mmol/L), Q3(0.89–0.98 mmol/L),和Q4(≥0.98 mmol/L)四组。四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从Q1-Q4分别为7.7%,2.8%,1.9%,3.0%,Kaplan-Meier曲线提示各组之间死亡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 P<0.001)。在调整年龄、性别、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 NIHSS)评分等混杂因素后,与血清镁最高分位组(Q4)相比,血清镁最低分位组(Q1)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增加2.03倍(hazard ratio[HR]2.03,95% confidence interval[CI]:1.11–3.70;P-trend=0.014),敏感性及亚组分析均证实低血清镁和高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
  (3)3288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钙检测纳入研究。根据血清钙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Q1(<2.11 mmol/L), Q2(2.11–2.21 mmol/L), Q3(2.21–2.31 mmol/L),和Q4(≥2.31 mmol/L)四组。Q1-Q4组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3.9%,3.9%,3.4%和2.8%,各组之间死亡比较无显著差异(log-rank P=0.663)。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血清钙最低分位组与最高分位组相比,住院期间死亡无显著差别(HR0.95,95% CI:0.54–1.69;P-trend=0.986)。
  (4)3314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钠和氯检测纳入研究。根据血清氯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氯血症(血清氯<98 mmol/L)和正常氯(血清氯≥98 mmol/L)两组;根据血清钠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血清钠<135 mmol/L)和正常钠(血清氯≥135 mmol/L)两组。低氯血症和正常氯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9.3%及3.1%,两组之间死亡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 P<0.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氯患者相比,低氯血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增加2.43倍(HR2.43,95% CI:1.41–4.19; P-value=0.001),在敏感性及亚组分析中,低氯血症和住院期间死亡显著相关的趋势仍然存在。低钠血症和正常钠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7.7%及3.4%,两组之间比较存在差异(log-rank P=0.030)。而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钠相比,低钠血症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并不相关(HR1.05,95%CI:0.50–2.21;P-value=0.905)。
  (5)3333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钾检测纳入研究。根据血清钾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Q1(<3.59 mmol/L), Q2(3.59–3.85 mmol/L), Q3(3.85–4.11 mmol/L),和Q4(≥4.11 mmol/L)四组,Q1-Q4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2.4%,3.3%,4.4%,四组之间死亡无显著差异(log-rank P=0.113),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第二分位组相比(Q2)相比,血清钾最低(Q1)(HR1.20,95%CI:0.67–2.14)及最高组(Q4)(HR1.10,95%CI:0.61–1.97)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均不相关。
  (6)3034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血清磷检测纳入研究。根据血清磷水平的四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Q1(<0.94 mmol/L), Q2(0.94–1.08 mmol/L), Q3(1.08–1.21 mmol/L),和Q4(≥1.21 mmol/L)四组,从Q1-Q4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5.1%,4.0%,2.1%和3.7%,四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 P=0.02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第三分位组相比(Q3)相比,血清磷最低(Q1)组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显著相关(HR2.00,95%CI:1.10–3.63),而最高组(Q4)(HR1.70,95%CI:0.91–3.15)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有相关的趋势。
  (7)ROC曲线提示血清镁(areas under curve[AUC]=0.623, P<0.001)、血清氯(AUC=0.604, P=0.001)及血清钠(AUC=0.580, P=0.010)和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密切相关,其中血清镁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预测作用最大。
  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基线血清镁、氯及磷和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密切相关。基线低血清镁、低氯血症和高住院期间死亡相关。血清磷和住院期间死亡呈 U型关系,低血清磷和高住院期间死亡相关。血清钾、钙、钠和住院期间死亡不相关。各种电解质之间比较,血清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血清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