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老年高血压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其炎症机制的探讨
【6h】

老年高血压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其炎症机制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相关研究

1.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

1.2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1.3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1.4 祖国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1.5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炎症机制的相关临床研究

1.6 中医证素的相关研究

2.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高血压病的定义

2.2 高血压病的病因

2.3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2.4 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及炎症机制的相关研究

2.5 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炎症因子三者之间相互关系

2.6.老年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血压测量方法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分组方法

2.7 指标与方法

2.8 数据统计及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与高血压、血脂、IL-6、CRP的相关研究

1.1 三组间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比较

1.2 三组间高血压分级分布情况比较

1.3 三组间高血压病程比较

1.4 三组间TG、TC、LDL比较

1.5 三组间炎症因子(CRP、IL-6)水平比较

2.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2.1 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中医证素出现频次比较

2.2 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中医单证素分布比较

2.3 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中医兼夹证素分布比较

3.单证素与IL-6、CRP的相关研究

3.1 单证素间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3.2 单证素问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3.3 单证素间IL-6、CRP水平比较

4.兼夹证素与IL-6、CRP的相关研究

4.1 兼夹证素间年龄分布比较

4.2 兼夹证素间性别分布比较

4.3 兼夹证素间IL-6、CRP水平比较

5.虚性证素与IL-6、CRP的相关研究

5.1 虚性证素间年龄的分布比较

5.2 虚性证素间性别分布比较

5.3 虚性证素间IL-6、CRP水平比较

5.4 实性证素与虚性证素IL-6、CRP水平

6.单证素间与IL-6、CRP的比较

6.1 单证素间痰浊与非痰浊证素IL-6、CRP水平比较

6.2 单证素间气虚与非气虚证素IL-6、CRP水平比较

6.3 单证素间阳亢与非阳亢证素IL-6、CRP水平比较

6.4 单证素间阴虚与非阴虚证素IL-6、CRP水平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分析

1.老年高血压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基础研究分析

1.1 三组间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1.2 三组间高血压分级、病程的分析

1.3 三组间炎症因子(IL-6、CRP)水平分祈

1.4 三组间血脂水平分析

2.老年高血压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2.1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素出现频次分布特点分析

2.2 老年高血压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中医证素出现频次分布特点分析

2.3 老年高血压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中医单证素出现频次分布特点分析

2.4 老年高血压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中医兼夹证素出现频次分布特点分析

3.中医证素与炎症因子(IL-6、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3.1 单证素与炎症因子(IL-6、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3.2 兼夹证素与炎症因子(IL-6、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3.3 虚性证素与炎症因子(IL-6、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3.4 中医单证素间(IL-6、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结语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通过采集、整理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四诊信息,观察老年高血压病人中医证素的分布特点。
   2、分析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3、分析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中医证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相关性。
   方法:
   1.依据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选入17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将170例病人分为正常组45例、增厚组63例、斑块组62例。
   2.所有数据采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指标两组间、组内比较采用student-t双尾检验;多组计量指标均数间比较,方差齐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K-S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出现总频次共206次,其中痰浊60次(29.1%)、气虚42次(20.4%)、阳亢38次(18.4%)、阴虚43次(20.9%)、血虚17次(8.3%)、血瘀5次(2.4%)、阳虚1次(0.5%)。中医证素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阴虚>气虚>阳亢>血虚>血瘀>阳虚。其中实性证素和虚性证素各占50%,痰浊证素常单独出现。兼夹证素中以气血两虚17次(10%)、气阴两虚11次(6%)、阴虚阳亢7次(4%),所占比例较高。
   2.老年高血压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中,正常组中医证素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18次(35%)、阳亢13次(25%)、气虚10次(20%)、痰浊6次(12%)、血虚3次(6%)、血瘀1次(2%)。增厚组中医证素出现频数所占百分由高到低比依次为:阴虚19次(23%)、阳亢18次(23%)、痰浊18次(23%)、气虚18次(23%)、血瘀3次(4%)、血虚2次(4%)。斑块组中医证素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浊36次(49%)、气虚14次(19%)、血虚12次(13%)、阳亢7次(9%)、阴虚6次(5%)、阳虚1次(1%)、血瘀1次(1%)。三组间中医证素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斑块组的平均年龄大于增厚组及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的高血压病程明显长于增厚组及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4.IL-6、CRP水平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斑块组的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增厚组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斑块组CRP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
   5.单证素组中,IL-6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阳亢>阴虚>气虚;CRP的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阴虚>气虚>阳亢。痰浊证素的IL-6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证素的CRP水平明显高于阳亢证素,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在正常组中,中医单证素IL-6与CRP水平均表现为:痰浊>阳亢>气虚>阴虚,痰浊证素的IL-6水平要高于其他证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单证素的CR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斑块组中各单证素的IL-6、CRP水平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兼夹证素组中,IL-6水平从高到低为:气血两虚>气阴两虚>阴虚阳亢,CRP水平上中医兼夹证素从高到低为:气阴两虚>阴虚阳亢>气血两虚,总体上中医各兼夹证素的IL-6、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7.在单证素各组间的研究中得出痰浊证素的CRP、IL-6水平上明显高于非痰浊证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性证素的IL-6水平高于虚性证素、气虚的IL-6水平高于非气虚证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老年高血压中医证素分布具有其特点,总体上虚实兼见,实性证素以单证素为主(其中以痰浊证素最为多见)。
   2.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的中医证素分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主要表现为痰浊证素呈逐渐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痰浊可能在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痰浊证素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一个预测因子。
   3.痰浊证素的CRP、IL-6水平明显高于非痰浊证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证素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强弱的一个参考指标。
   4.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硬化的程度(特点是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逐渐加重;血压在颈动脉硬化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5.随着颈动脉硬化的发展,IL-6、CRP呈上升趋势,提示炎症在颈动脉硬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