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排放源对华东地区大气污染物影响的数值模拟及减排效果评估
【6h】

不同排放源对华东地区大气污染物影响的数值模拟及减排效果评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和定量评估的方法

1.2.2排放源清单

1.2.3数值模式对大气污染物来源和减排效果的定量评估

1.3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模式简介及模拟验证

2.1 WRF-Chem模式介绍

2.2数据资料

2.3模式设置

2.4模拟验证

2.4.1气象要素的模拟验证

2.4.2大气污染物的模拟验证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不同排放源类型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贡献评估

3.1排放源数据分析

3.2模拟结果与讨论

3.2.1 MEIC五大来源对华东地区PM2.5的贡献

3.2.2 MEIC五大来源对华东地区主要污染气体的贡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十三五”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评估

4.1排放清单调整和试验设计

4.2模拟结果及讨论

4.2.1“十三五”减排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4.2.2夏季NMVOC减排对O3浓度的影响

4.3本章小结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使用中尺度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针对MEIC源清单中五大部门来源(工业源、电力源、民用源、交通源和农业源)对华东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另外基于“十三五”减排目标“到2020年,全国SO2、NOx排放总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5%,挥发性有机物(VOCs)下降10%以上”进行敏感试验,定量评估“十三五”减排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影响,进一步对比分析了NOx和VOCs减排对O3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春夏秋季PM2.5约40%~60%来源于工业源,冬季由于居民采暖供热燃煤,导致民用源对PM2.5的贡献最大,在山东、安徽和江苏等高值区贡献率超过50%;农业源、电力源和交通源对PM2.5影响的季节差异不大,农业源贡献约20%~30%,交通源和火电源贡献约10%。因此冬季需主要控制民用源排放,春夏秋季主要控制工业源排放,其次是农业源排放。 (2)一次PM2.5在工业、电力和民用源贡献的PM2.5中所占比例可达50%~60%;NO;和NH;在交通源贡献的PM2.5中总比例可达53%,在农业源中总比例高达93%;由于模式对SO24-模拟偏低,SO42-在工业源和电力源贡献的PM2.5中占比约5%~15%; OC对来自民用源的PM2.5有30%的贡献,BC对来自交通源的PM2.5有15%的贡献;Na+和Cl对PM2.5的贡献在各大来源中均低于3%。 (3)工业源是SO2最主要的来源,春夏秋季在华东大部分地区贡献率超过70%,冬季约50%~60%,其次电力源的贡献为20%~35%,工业源和电力源对SO2的总贡献率超过90%。NO2主要来自工业源、电力源和交通源,工业源和电力源分别贡献30%~40%和20~40%,交通源在山东和长三角地区贡献约20%,在其他地区超过40%。与其他污染物不同,工业源、电力源和交通源对O3的贡献率在山东和长三角地区为负值,即关闭工业源、电力源和交通源排放后O3增加,O3和NO2浓度分布呈反梯度特征,由于秋冬季O3浓度相对春夏季较低,而且采暖供热使得NOx排放较高,因此华东地区秋冬季排放的NOx对O3消耗更显著。 (4)“十三五”减排的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夏季PM2.5浓度基数相对冬季较小,减排效果相对突出,冬季在华东大部地区PM2.5可减少5%,夏季可减少10~15%。 SO2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在华东地区可减少20%~30%;冬季NO2在华东南部可减少20%~25%,在山东、安徽北部及长三角地区减少10%~15%,夏季NO2在华东大部地区可减少20%~30%。华东属于NOx浓度较高的VOCs控制区,减少NOx的排放量会引起O3的增加,但是同时减排VOCs可使O3浓度下降,O3浓度随着VOCs的减少而减少。 (5)针对华东地区臭氧污染较严重的夏季进行模拟试验,VOCs减排对山东省和长三角地区影响最大,随着NMVOC减排10%、30%、50%、100%,O3浓度下降量约0~10μg/m3、5~15μg/m3、10~25μg/m3、25~80μg/m3,下降比例分别为5~10%、10~25%、15~35%、35~50%。人为源排放的NMVOC减排量达到50%以上时,南京和济南O3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可达87%和70%以上。在人口较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山东和长三角地区,减少人为排放的可挥发性有机物可以有效减少臭氧的浓度,而且相对于阴雨天气,在夏季晴空天气减少人为排放的NMVOC可显著降低臭氧浓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