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化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研究(1994--2016)
【6h】

信息化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研究(1994--2016)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创新之处

第一章信息化与科普传播体系变革:内在逻辑与历史考察

第一节科普信息化的定义、维度与表现形式

一、科普信息化的定义

二、科普信息化的维度

第二节科普传播体系的定义、内容及其功能

一、科普传播体系的定义

二、科普传播体系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信息化技术创新与科普传播体系变革的内在机理

一、科普的本质:科技信息传播

二、信息化技术创新促使科普传播要素重构

第四节信息化技术发展与科普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

二、信息化技术创新与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构建(2010-2016年)

第二章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构建(1994-2009年)

第一节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及其对科普事业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技术特征及其在传播领域的应用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科普事业的影响

第二节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构成要素与演进历程

一、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网络科普传播体系形成过程与标志

第三节网络科普传播体系基本状况和特征分析

一、网络科普传播载体类型与归属

二、网络科普传播主题与内容

三、网络科普传播功能设置

四、网络科普传播手段和方式

一、定位与特色

二、基本功能与栏目设置

三、内容生产、存储与分发机制

四、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

五、信息传播效率和效应

第五节网络科普传播体系优劣势分析

一、网络科普传播体系优势分析

二、网络科普传播体系劣势分析

第三章信息化技术创新与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构建(2010-2016年)

第一节新型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变迁

一、新型信息技术体系及其应用

二、新型信息技术与科学传播模式演变

三、新型信息技术与公众学习方式变革

第二节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演进历程、构成要素及其主体形式

一、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构建历程

二、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主题与内容

三、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主要形式与载体

第三节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总体状况与特征

一、移动网络科普传播载体数量和规模

二、移动网络科普传播手段和渠道

一、果壳网传播要素创新

二、果壳网传播效果检验

第五节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传播优劣势分析

一、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优势分析

二、移动网络科普传播体系劣势分析

第四章信息化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的特征、机制与效应研究

第一节信息化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演进历程及其特征

一、科普传播主体、大众媒介与受众的割裂和分离

三、移动新媒体转向与“科学-媒介-公众”关系深化

第二节信息化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机制构建

一、内部动力机制

二、外部动力机制

三、反馈调节机制

第三节信息化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的社会效应考察

一、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

二、加快科普传播速度与效率

三、提高公众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

四、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

第四节信息化背景下网络科普传播载体功能性问卷分析

一、受众选择和样本选取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论

第五章新时期加快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形势、目标和对策

第一节新时期社会环境变迁与科普需求演变

一、“创新驱动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

二、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

第二节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一、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目标

二、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任务

三、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新时期推动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加大科普信息化政策支持力度

二、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和深度应用

三、促进网络科普传播载体功能建设

四、实现服务多元化、精细化和动态化

五、发挥网络科普联盟协调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所催生的互联网革命,对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强大的信息集散功能和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如高度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和移动化等特性,对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提出了新需求、新压力,提供了新动力、新手段、新活力,将科普事业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成为科普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不但构建了科普社区的新空间和新平台,全面激发了公众的科普新需求,还深刻影响了科普传播的形态和格局。然而,我国互联网科普至今仍未真正迈入“公民理解科学”阶段,究其原因,一是科学共同体尚未意识到科普的重要性,科技界与传媒界之间缺乏深入交流与合作,导致科学家与公众间的知识鸿沟难以消除;二是公众对科学理解的主动参与度不高,国民科学素养持续偏低;三是受商业化倾向等因素影响,网络媒体缺少科学传播责任意识,甚至传播伪科学、虚假信息等。此外,开展科技新闻报道以及制作优秀科普节目自身的技术难度,也是造成网络科普成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诸因素使“科学”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仍处于“边缘”地位,而找到网络科普发展的新目标和新对策成为当前科普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当前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现状,综合运用文献学、传播学、公共政策学、科技管理学等学科理论,采用规范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对1994-2016年这一长时段的我国网络科普传播体系的要素、特征、演变机制和过程展开探讨,充分考虑技术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等因素,研究网络科普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和新对策,有利于构建适应新时代的网络科普体系和模式。 首先,本研究从定义、构成要素及功能三方面阐述了科普传播体系的形成和演化,并从本质、要素和变革等角度阐述了信息化技术创新与科普传播体系变革的内在机理。其次,本研究根据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及在科普领域的应用,可将我国网络科普发展分为传统网络科普阶段(1994-2009)和移动网络阶段(2010-2016)两个阶段。进而从网络信息技术影响、网络科普传播体系构成要素、基本特征以及演进历程等方面对网络科普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析。此外,还选取两个阶段最代表性的科普网站进行了功能、运行机制、传播效果等方面的案例研究。再次,本研究通过现阶段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的特征、动力与调节机制及其社会效应的深入剖析,探寻阻碍科普事业发展的因素以及相关积极因素。与此同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数据和经验支持。最后,本研究探讨了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形势、目标及对策。在分析新时期社会环境及科普需求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科普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径。围绕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国家战略,提出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目标、任务及内容,并阐述了实现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具体策略。 本研究认为,我国网络科普发展存在理念、技术路线、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缺陷,但网络科普事业未来提升空间巨大。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为科普传播创造了一个极佳的环境和平台,为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提供了契机,正在推动科普传播从“政府主导型”向“民间协同型”与“公众参与型”演进。就实践而言,借力于建设网络强国契机,实现“互联网+科普”行动计划,就是要校正当前的理念偏差,基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围绕科普事业改革的重点难点加快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科普资源、技术、内容、平台、机制等要素的互通共融,取得从“相加”到“相融”的发展实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