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图底共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6h】

图底共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图底共生图形概说

1.1 图与底的概念

1.2 图底共生图形概说

第二章 有关图底共生图形的主要理论观点

2.1 东方文化中的相关理论举要

2.1.1 《周易》中的阴阳论

2.1.2 老子的“有”“无”观

2.1.3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虚实”论

2.2 西方文化中的相关理论举要

2.2.1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相关研究

2.2.2 阿恩海姆的贡献

2.2.3 贡布里希的心理学研究

第三章 图底共生图形的结构规律

3.1 图底共生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

3.1.1 有两个互为图底的图形

3.1.2 共生的轮廓线

3.1.3 在部分共生图形中,有共用形

3.2 图底共生图形的形式分类

3.2.1 对称型

3.2.2 非对称型

3.2.3 周期性平面分割

第四章 图底共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1 埃舍尔作品分析

4.2 达利作品分析

4.3 福田繁雄作品分析

4.4 现当代其他设计师的实践案例分析

4.4.1 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4.4.2 海报招贴中的应用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图底共生图形是指有着共用轮廓线的图与底巧妙结合的图形。在我国,最早的图底共生图形是道家的标志——太极图。在国外,对于图-底关系的研究,最早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开始的,他在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图-底关系的规律:如封闭的面更易被看作“图”,而它之外的部分易被看作“底”。其代表作品是鲁宾之杯。
  图与底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艺术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在西方国家,像格式塔心理学派、阿恩海姆都对图底关系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在我国,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学者那样进行过理性的、系统的分析研究,但是我国的感性思维仍对图与底之间的关系有过一定的阐述,如“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带着典型的东方辩证的感性思维特点。同时,日本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中国的影响,其在设计实践的应用中在国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来说,平面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各个方面相对国外来说还是较为欠缺。在图底共生关系的研究上,尚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中国人典型的感性思维,较之于外国的理性思维,在图底共生关系的研究上缺少了理论的完善和实验的论证支持。
  本文写作的时候,主要依据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图底关系的理论研究。再配合对著名的图底共生图形——太极图的构成分析,从中梳理出影响图底共生图形产生的主要因素。
  图底共生图形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三点:共生轮廓线、独特的构图方式、对比统一的规律。本文结合多个实例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比较新奇有趣的设计较能够得到欣赏者的青睐,图底共生图形具备新奇、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等特点,往往能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让欣赏者眼前一亮。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图底共生图形,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给图底共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多更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通过这篇论文的完成,我对图底共生之间的关系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理论指导实践,设计出更好的平而设计作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