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
【6h】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录

表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辨析与界定

1.1.1 极化

1.1.2 经济极化

1.1.3 经济空间极化

1.1.4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

1.2 选题背景

1.2.1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对集聚现象凸显

1.2.2 空间处理方法的发展为经济空间极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1.2.3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现象具有典型性

1.3 研究目标

1.3.1 构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分析框架

1.3.2 探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及其演化的规律

1.3.3 揭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

1.3.4 探索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发展的对策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1.1 相关研究的历史阶段梳理

2.1.2 相关研究的内容体系梳理

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2.1 相关研究的历史阶段梳理

2.2.2 相关研究的内容体系梳理

2.3 江苏省相关研究进展

2.3.1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

2.3.2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

2.4 评述与展望

2.4.1 相关研究的特点

2.4.2 相关研究的不足

2.4.3 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3章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相关理论

3.1 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

3.1.1 均质空间分析

3.1.2 非均质空间分析

3.1.3 均质与非均质有机统一的空间分析

3.2 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

3.2.1 要素禀赋内涵的扩展

3.2.2 要素禀赋的集聚与扩散规律

3.2.3 要素禀赋集聚与扩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3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3.3.1 维多恩——卡尔多法则

3.3.2 基于非均衡力的循环累积因果律

3.4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3.4.1 增长极理论

3.4.2 区域发展极化论

3.4.3 中心——外围理论

3.5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3.5.1 基本假设

3.5.2 主要内容

3.5.3 基本结论

3.6 含有空间维的区域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6.1 全域溢出模型

3.6.2 局部溢出模型

3.7 相关理论评述

第4章 研究区域、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区域

4.1.1 基本概况

4.1.2 行政区划

4.2 资料来源和数据处理

4.2.1 资料来源

4.2.2 数据预处理

4.2.3 建立数据库

4.3 分析框架

4.4 研究方法

4.4.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分析方法

4.4.2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的分析方法

4.4.3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形成及演化机制的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

5.1 空间极化程度

5.1.1 测度方法

5.1.2 测度结果

5.1.3 结果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程度较高

5.2 空间极化态势

5.2.1 全局形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态势

5.2.2 不同正交方向上空问极化态势不同

5.3 空间极化布局

5.3.1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分别集聚在南部和北部地区

5.3.2 High-High和Low-Low区域分别集聚在苏锡常和苏北地区

5.4 空间极化结构

5.4.1 空间极化具有结构性(规律性)特征

5.4.2 空间极化呈现多核心结构形态

5.4.3 全局形成“集极-孤极-外围”空间极化结构模式

5.4.4 局部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模式不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

6.1 空间极化程度的演化

6.1.1 整体呈增大趋势

6.1.2 阶段性由低向高的曲折变动

6.2 空间极化态势的演化

6.2.1 全局空间集聚分布态势逐渐增强

6.2.2 正交方向上极化范围呈增大趋势但极化效应呈先增加后减小态势

6.3 空间极化布局的演化

6.3.1 全局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

6.3.2 High-High和Low-Low区域范围不断变化

6.4 空间极化结构的演化

6.4.1 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性增强

6.4.2 全局空间极化一直呈多核心结构状态

6.4.3 全局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强化

6.4.4 局部地区空问极化结构的演化方向不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机理

7.1 影响因子的确定

7.1.1 理论假设与变量选择

7.1.2 影响因子的确定

7.2 影响因子模型构建及模拟

7.2.1 生产函数选择

7.2.2 影响因子模型构建

7.2.3 影响因子模型模拟

7.3 影响因子的贡献作用分析

7.3.1 不同影响因子的贡献作用不同

7.3.2 同一影响因子的局部贡献作用不同

7.4 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分析

7.4.1 从影响因子性质的视角分析

7.4.2 从空间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优化调控

8.1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存在问题

8.1.1 尚未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

8.1.2 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的发育程度差距悬殊

8.2 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原则

8.2.1 适度极化原则

8.2.2 空间正义原则

8.2.3 因地制宜原则

8.2.4 因时制宜原则

8.2.5 统筹兼顾原则

8.3 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目标

8.3.1 构建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状结构体系

8.3.2 缩小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发育程度差距

8.4 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策略

8.4.1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及评价

8.4.2 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发展具体举措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偏离原有的空间平衡状态而呈现出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相对集聚的分布态势,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分布态势。这里的空间平衡状态不是无差异的绝对平均状态而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较为平均地分布在区域中的相对平均状态,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互交织地分布在一起的状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是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的基础,该项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需要与实践意义。本论文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集成多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过程、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为相关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决策提供依据。 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对极化、经济极化、经济空间极化、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区域经济差异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辨析,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等内容。第二章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研究进展。本章从研究的历史阶段和研究的内容体系两个视角分别对国内外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与展望。第三章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本章从均质与非均质有机统一的经济空间、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含有空间维的区域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方面,构筑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为研究区域、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研究区域的概况、资料的来源途径、数据的处理方法,构建了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研究的分析框架,还具体地介绍了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过程及其形成和演化机理研究所运用的各种指标和方法。第五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研究。本章主要从空间极化程度、空间极化态势、空间极化布局和空间极化结构等方面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的特征。第六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研究。本章主要从空间极化程度、空间极化态势、空间极化布局和空间极化结构等方面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探索其演变规律。第七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机理研究。本章主要从影响因子确定、影响因子模型构建及模拟、影响因子的贡献作用、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对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形成及其演化的内在成因进行研究。第八章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优化调控研究。本章主要从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发展的理念,提出区域经济空间优化原则及优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第九章为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对以上研究进行结论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为:(1)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具有程度较高、各向异性和结构性等特点。从态势上来看,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相对集聚分布的格局;从布局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从结构上来看,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可以归纳为“集极-孤极-外围”模式,沿江地区表现为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表现为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线地区表现为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表现为发育程度低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2)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极化程度上看,其长期趋势随着时间演化整体上呈逐渐增大态势,短期变化则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从极化态势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逐渐由零散分布状态转向连片分布状态且其规模呈增大趋势,在各个方向上空间相互影响半径逐渐增加但极化态势各不相同;从极化布局上看,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从极化结构上看,全局空间极化结构愈加强化,沿江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强化,沿海地区空间极化结构先弱化后强化,沿东陇海线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弱化,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弱化。(3)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是在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交通、区域发展战略、空间自相关等7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不同时期影响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且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时期贡献作用不同。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作用,且随着时间演化其影响作用也发生相应的演化。资本、外资、劳动、人力资本、交通、区域发展战略等因子分别从不同的途径发生影响,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资源要素禀赋的地理空间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空间自相关效应共同促成空间极化的形成和演化。(4)江苏省尚未形成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且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的发育程度差距悬殊,基于适度极化、空间正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兼顾等空间优化原则,制定构建全局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体系和缩小局部地区间空间极化结构发育程度差距的区域经济空间优化目标,在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基础上提出深化南北干部长效交流机制、加强南北共建园区工程建设、推进振兴苏北的“四项转移”政策、优化南北交通资源配置等优化空间的建议。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为以下方面:尝试从空间极化的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提炼出全局和局部空间极化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集极”、“孤极”、“次集极”和“次孤极”等概念;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同时集成多种时空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问题进行研究,并验证其有效性。

著录项

  • 作者

    张春梅;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小林;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江苏省; 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