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6h】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图录

表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基础

2.2.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2.2.2 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第3章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空间分异的程度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淮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呈波动扩大趋势

3.3.2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多角度分解

第4章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演变

4.1 研究方法介绍

4.1.1 ESDA方法

4.1.2 相对发展率(NICH指数)

4.1.3 趋势面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淮河流域全局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4.2.2 区域冷热点分析

4.2.3 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类型演变

4.2.4 局域经济重心演化

4.2.5 正交方向上经济变化态势

第5章 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

5.1 影响因子的选取

5.2 影响因子模型选择与拟合

5.2.1 生产函数

5.2.2 模型模拟

5.3 影响机制分析

5.3.1 不同因子的贡献率不同

5.3.2 同一因子的不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

5.3.3 不同时期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不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 可能的创新点

6.2.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而流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对其经济的空间分异研究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淮河流域经济格局时间演变、空间演变和分异机制三个方面出发,选取1990年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多种方法对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标准差、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分异指数、泰尔指数,对淮河流域经济格局的时间演变进行分析,得出其1990-2010年间经济空间分异的总体趋势,并对流域内部四个省份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从1990年以来县域经济差异呈波动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发散程度不断加大。 其次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局域空间自相关指数、Getis-Ord G*i、相对发展率(NICH指数)、趋势面分析等相关度量指标和方法的运用,将淮河流域分为高位集聚区、低位集聚区、低位扩散区和高位扩散区四种类型区域。发现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全局分布呈现出集聚的趋势,且集聚态势逐渐显著;同时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逐渐形成以西北部和东南部为主要极化区的空间格局态势;近年来淮河流域经济重心一直分布于流域西北部与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一直位于流域中部。 最后选取劳动力、资本、工业化、财政支出、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交通通达度因子和区域政策优先度是影响因子,利用拟合度较好的空间误差模型(SEM)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同一因子的不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不同时期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不同等相关结论,研究结果将为淮河流域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相应依据。

著录项

  • 作者

    李慧;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陆玉麒;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淮河; 流域经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