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伦理思考
【6h】

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伦理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及其伦理特征

第一节 农村传统养老模式概述

一、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二、我国家庭养老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传统养老模式的社会环境分析

一、传统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

二、血地二缘是村落构成的重要纽带

三、熟人社会的道德传承和礼治秩序

第三节 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伦理特征

一、以父系权威为主导的家庭伦理

二、以传统孝道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三、以村规民约为约束的制度伦理

第二章 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的伦理分析

第一节 当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一、家庭养老

二、自我养老

三、社区养老

四、机构养老

第二节 当前农村养老模式的存在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养老的公平性缺失

二、农村社区建设薄弱导致农村养老的社区认同缺失

三、农村养老产业缺乏利益驱动和制度保障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节 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伦理根源

一、农村家庭伦理结构和伦理关系的变化

二、农村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道德评价的变化

三、传统乡村伦理共同体的式微

第三章 转型期农村养老问题的伦理对策

第一节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养老提供公平社会基础

一、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就业公平

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实现公民身份平等

三、加大农村医疗投入,实现农村养老就医公平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养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全覆盖

二、关注弱势群体,优先解决农村特殊群体养老问题

三、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加强农村道德建设,为农村养老提供新型伦理导向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

二、协调夫妻伦理关系,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良好基础

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建构新型社区伦理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探讨。进入20世纪,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与其他大多数老龄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在“未富”的情况下先进入了老龄社会,而且城乡老龄化程度呈现“倒置”状态,即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可以说,能否成功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诸多事实证明,中国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无法脱离家庭养老。“谁来养”、“如何养”、“怎样算是养得好”等诸多问题难以通过法律或者经济手段解决,其原因在于,中国养老的背后隐含着深厚的伦理根源。因此,从伦理角度探究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路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养老几乎是唯一的养老模式,有其稳定的伦理文化内涵和作为外在规范的“养老之礼”。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存在必然联系,展现出显著的伦理特征。血亲价值伦理的核心地位,以孝道为基础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有力束缚,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稳定存续的根源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挑战,而新型养老模式又出现“水土不服”。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长期以来实行二元发展政策所带来的城乡巨大差异造成了当前各类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其背后是农村家庭伦理、伦理共同体、道德评价等伦理关系变化的深刻影响。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是解决养老问题的物质保障。从伦理视角看,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具体路径包括:一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公平正义。要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就业公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实现公民身份平等;加大农村医疗投入,实现农村养老就医公平。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养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要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优先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养老问题,并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农村道德建设,为农村养老提供新型伦理导向。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协调夫妻伦理关系,构建新型社区伦理共同体,从而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有效的伦理引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