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黄海辐射沙洲岸滩演变动态特征研究
【6h】

南黄海辐射沙洲岸滩演变动态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辐射沙洲形成演变历史

1.2.2 辐射沙洲岸滩冲淤演变研究

1.2.3 遥感、GIS技术在辐射沙洲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概况

2.2 地质地貌特点

2.3 水沙动力环境

2.4 气候气象特征

2.5 开发利用现状

第3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

3.1.1 遥感影像数据

3.1.2 地形与水文数据

3.2 遥感影像处理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海岸线遥感解译

3.2.3 水边线遥感解译

3.3 岸滩坡度计算与潮位修正

3.3.1 岸段分区

3.3.2 潮位校正与特征潮位线推算

3.4 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DSAS)

第4章 辐射沙洲岸滩演变动态特征

4.1 特征潮位线推算

4.1.1 各岸段潮滩坡度

4.1.2 各岸段特征潮位线

4.2 0m线以上潮滩动态变化

4.2.1 各时期0m线以上潮滩面积

4.2.2 各岸段冲淤时空变化

4.3 岸滩演变特征

4.3.1 人工岸线变迁

4.3.2 平均高潮线(自然岸线)变化

4.3.3 平均低潮线变化

4.3.4 0m等深线

4.4 岸滩演变机理及趋势

4.4.1 演变机理

4.4.2 演变趋势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南黄海辐射沙洲位于江苏海岸中部,发育有面积宽广的淤泥质海岸潮间带浅滩,动力条件复杂、岸滩淤蚀变化频繁,岸滩冲淤演变研究不仅能够揭示该区域的岸滩变化过程、机制和趋势,还可以为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工程建设以及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综合整理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域已有相关研究数据与成果的基础上,基于遥感、GIS以及DSAS分析模块,辅以实测地形数据验证,对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域最近二十年的0m线以上潮滩面积变化过程以及岸滩冲淤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水文动力特征、泥沙来源和潮滩围垦工程建设等,分析岸滩冲淤演变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岸滩演变的趋势。
  论文通过遥感水边线与潮位校正技术推算了平均高潮线、平均低潮线以及0m等深线,并进行岸滩冲淤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最近二十年间岸滩坡度基本稳定,但岸滩开始出现陡化趋势。1995-2015年间人工岸线全面向海推进,岸线平直化趋势明显。1995-2015年沿海滩涂围垦不断增加,起围高程不断降低,至2009年基本全部位于平均高潮位以下,逐渐向平均低潮位扩张。平均低潮线于1995-2015年间在辐射沙洲北翼的射阳河口至斗龙港岸段全面侵蚀,并于2002-2009年侵蚀范围逐步扩大南移,使得该岸段由传统的淤长海岸逐步过渡到淤蚀过渡段。研究区1995-2015年0m等深线所在的潮下带基本上遭受全面侵蚀,除岸外沙脊掩护的王港新闸至小洋口岸段。0m等深线在1995-2009年侵蚀不断加剧,而在2009-2015年则明显减缓。
  1995-2015年的二十年间,整个研究区内的0m线以上潮滩面积总体变化不大,特别是2002-2015年间基本保持不变。从岸滩冲淤变化的时间特征来看,研究区1995-2002年大部分岸段淤长,只有部分发生侵蚀,2002-2009年侵蚀加剧,而2009-2015年岸滩侵蚀逐渐减缓,因此2002年附近有可能是研究区岸滩冲淤变化的时间拐点。从岸滩冲淤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竹港闸以北岸段以及大洋港以南岸段0m线及平均低潮线整体表现出侵蚀特征,竹港闸以南至小洋口岸段则主要为淤积特征,侵蚀、淤积均呈现减缓趋势;小洋口至遥望港闸则呈现明显的淤蚀交替特征,因此竹港闸附近有可能是研究区岸滩冲淤变化新的空间拐点。
  对研究区岸滩演变机理分析的结果表明,辐射沙洲北翼岸段、内缘区条子泥岸段以及中部岸段岸滩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以泥沙来源以及海洋动力作用为主的自然因素,而辐射沙洲南翼岸段除上述自然因素以外,人类活动对岸滩演变的影响同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