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春何以成为一种记忆——以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为例
【6h】

青春何以成为一种记忆——以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电影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记忆与青春

第一节 记忆及其构成

一 记忆、回忆与怀旧

二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三 文化记忆

第二节 记忆与媒介

一 媒介的发展

二 记忆与传统媒介

三 记忆与数字媒介

第三节 青春记忆的“存储器”

一 青春的内涵

二 青春记忆的符号表征

三 作为媒介镜像的青春

第二章 青春的重构

第一节 作为文化记忆的青春记忆

一 异化的青春

二 被遮蔽的青春记忆

三 文化记忆与青春

第二节 青春记忆的叙事模式

一 怀旧的叙事策略

二 个体化的叙事方式

三 单一的叙事手段

第三节 青春记忆的空间化

一 青春记忆的意识形态幻象

二 记忆的空间性

三 记忆幻象的碎片

第三章 青春记忆的“阿尔兹海默症”

第一节 记忆与身份认同

一 文化身份与认同

二 “我是谁?”

三 遗忘与认同危机

第二节 “我们记住了什么?”

一 我们如何重现青春记忆

二 青春记忆如何重现我们

三 记忆危机

第三节 “我会成为谁?”

二 流浪者

三 重返“家园”

结语 青春记忆的消费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人类生活无法离开记忆。记忆,作为一种抽象的心理过程,需要媒介载体进行表征。无论是进行记忆还是提取记忆,我们都要依靠具体的物来承载那一段记忆的内容。按照扬·阿斯曼的观点,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只是将记忆的领域局限在了社会性的日常交往中,为了扩展记忆的研究范围,就必须离开日常交往领域而进入文化领域。因此,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是对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超越。
  文化记忆通过重构发挥作用,青春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也始终处于传递和形构之中。青春的体验首先是私人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独特的“青春记忆”;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由于相似的经历构成一种关于青春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各种仪式性的聚会场合得到巩固与升华并被存储器记载、传承。每一代人都会渴求建立自己的“青春影像档案”,但2013年以来的国产青春电影却以定型化、同质化的叙事模式遮蔽了记忆的本真性,将本应鲜活独特的青春记忆禁锢于影像建构的幻象空间中。青春电影承载的青春记忆实则是一种镜中仿象,是关于记忆与身份的焦虑。
  还未完全长大便走向“初老”的青春记忆正面临着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危险,青春电影重构的记忆正在把我们带向远离“青春”的方向,滑向遗忘的深渊。仿象使记忆发生断裂,残存的记忆碎片与重写的记忆使主体发生“分裂”,主体的身份也会迷失。面对记忆的断裂,我们需要一种过去意识与历史意识,回到文化记忆,重新审视记忆在当下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