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横断、追踪与实验证据
【6h】

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横断、追踪与实验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深入理解智慧与生命意义之间的关系

1.2.2 有助于找出有效提升生命意义感的途径

1.2.3 为开展智慧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智慧

2.1.1 智慧的定义

2.1.3 智慧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2.2 生命意义

2.2.1 生命意义的定义

2.2.2 生命意义的测量

2.2.3 生命意义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2.3 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2.3.1 智慧与生命意义关系的实证研究

2.3.2 智慧与生命意义关系的理论探讨

2.4 文献总结与问题提出

2.4.1 对过往研究的评价

2.4.2 实证研究的总体思路

2.4.3 研究假设的理论

3 研究一 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链式中介效应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样本

3.3.2 施测程序

3.3.3 工具

3.3.4 数据处理

3.4.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3.4.2 中介效应分析

3.5 讨论

3.5.1 对相关的讨论

3.5.2 对中介的讨论

4 研究二 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半年追踪证据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样本

4.3.2 工具

4.3.3 程序

4.4 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4.4.2 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4.4.3 生命意义源的作用

4.5 讨论

5 研究三 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日记操纵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试

5.3.2 设计

5.3.3 材料

5.3.4 程序

5.3.5 统计处理

5.4.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5.4.3 智慧反思对生命意义的影响

5.5 讨论

6 总讨论

6.1 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究竟孰因孰果?

6.2 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缘何相伴相生?

7.1 贡献与启示

7.2 局限及展望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长期以来,智慧与生命意义均是哲学上的重要话题,半个世纪以来又先后被引入心理学领域,至今已成为积极心理学的两大主题,但对二者关系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尚待拓展。理论方面,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柏林智慧范式、东方智慧思想均有与之相关的内容,但显得过于零散、不成体系;实证方面,皆为横断研究,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研究工具和研究范式上也有较大的拓展空间。青年是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双发展时期,以青年为样本,既有利于厘清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立足智慧的德才一体理论,聚焦于青年群体,通过横断(研究一)、追踪(研究二)及实验(研究三)数据系统考察智慧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研究一(链式中介)旨在初步考察智慧与生命意义间的作用机制。以最新编制的整合智慧量表、生命意义问卷(中文修订版)及本土化的生命意义源问卷为工具,青年为样本(含大学生和工作人士),通过问卷星收集有效数据617份。链式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意义认知”与“意义实现”在智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智慧不仅能帮助个体发现生命意义的来源,也可促使个体成功拥有此种生命意义源,并随之产生一种充沛的生命意义感。
  研究二(短期追踪)意在探索智慧与生命意义间的准因果关系。使用与研究一相同的工具在间隔6个月后对同一批被试施测,通过微信号及辅助手段匹配数据566份,其中530份有效,流失样本与保留样本不存在明显差异。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表明,智慧无法预测6个月后的生命意义感;相反,生命意义感(无论是拥有意义还是追寻意义)可以正向显著地预测6个月后的智慧。多元回归分析还发现:生命意义源也具有预测作用,社会关注(认知)、自我成长(实现)能正向预测6个月后的智慧,生活享受(实现)负向预测6个月后的智慧。
  研究三(日记操纵)旨在检验智慧与生命意义间的因果关系。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招募109名青年被试,研究整体流程为“入组初测→随机分组→四周正式日记研究→出组后测+补测”,最终有效被试93人。采用新开发的智慧反思范式,将被试随机分入智慧反思组、纯粹反思组和无反思组,通过四周的日记任务操纵智慧,考察智慧反思对生命意义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记任务有效地操纵了被试的智慧反思程度;智慧反思能有效地促进生命意义感的提升。
  最后,对智慧与生命意义“究竟孰因孰果”“缘何相伴相生”两大问题做了探讨,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智慧与生命意义之间可能互为因果。(2)从心理历程的角度看,智慧者可以通过对生命意义源的认知与实现获得生命意义感;从人生境界的角度看,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下,不同水平的智慧对应不同深度的生命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