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空间句法的无锡市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及其空间感知研究
【6h】

基于空间句法的无锡市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及其空间感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认知转向

1.1.2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

1.1.3优化路网结构的城市发展需要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路网结构

1.3.2空间感知

1.3.3空间句法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法

1.4.2空间句法量化研究方法

1.4.3数学模型法

1.4.4 GIS空间分析

1.5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研究目标

1.5.2研究内容

1.6技术路线

第2章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基本概念

2.2.1基本原理

2.2.2主要模型

2.2.3相关指标

第3章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区位条件

3.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无锡市城市道路网现状

3.3数据来源

3.4数据处理与实现平台

第4章无锡市中心城区路网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

4.1轴线图模型的构建

4.2拓扑连接结构演变特征

4.2.1整体拓扑连接结构分析

4.2.2局部拓扑连接结构时空特征

4.3可达性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4.3.1集成核分析

4.3.2全局可达性结构

4.3.3局部可达性结构

4.4无锡市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演变规律

第5章无锡市中心城区空间感知结构研究

5.1空间感知的量化

5.2不同尺度下空间感知差异分析

5.2.1整体水平的空间感知分析

5.2.2基于区尺度的空间感知分析

5.2.3基于网格尺度的空间感知结构

5.3空间感知与路网可达性的关系分析

5.3.1空间感知与全局可达性的匹配关系

5.3.2空间感知与局部可达性的匹配关系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结论

6.2创新之处

6.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路网也在不断更新,作为城市空间的骨架和支撑,城市路网结构的演化对城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年我国出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在以“人”为主导的城镇化背景下,路网的延伸对居民感知的影响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众多学者对感知的研究多是从静态层面来进行分析,动态的感知变化研究相对较少。根据路网结构的时间演变特征,探索空间感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无锡市中心城区为例,以空间句法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轴线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不同时期无锡中心城区路网拓扑连接结构,可达性结构以及空间感知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路网可达性与感知在空间分布上的匹配关系,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拓扑连接结构层面,1980年至2015年,连接值整体表现出等级阶梯式间断,这说明无锡市中心区路网呈现阶梯状结构,即城市主次干道与支路的等级结构不合理。“阶梯”之间的间隔越来越小反映出该区域路网的等级结构在不断优化。各局部变量服从负幂律分布,并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无标度区一方面说明路网分布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与无序性,也能够很好的解释城市核心区的集聚作用和路网演变存在的“惯性”。
  可达性结构方面,可达性用集成度这一指标表征,全局集成度与局部集成度分别代表了道路在整体研究系统中的可达性与在局部空间中的可达性。集成核代表着在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道路。无锡市中心城区集成核空间区位十分稳定,且不断向外扩展,这表明城乡联系在不断加强。全局可达性层面,无锡市中心城区高可达性路网呈现网络化与复杂化的分布特征,高可达性路网结构日趋完善,规模日益扩大,可达性较高的路网结构呈现“多轴线——单核心——单核心单轴线——一核心两主轴”的演变过程。局部可达性方面,尽管可达性较高的道路网规模不断扩大,且网络化趋势明显,但没有明显的空间结构。
  空间感知方面,各年份无锡城市中心区智能度中等,通过局部的空间连通感知整体空间信息的能力中等。从时间尺度来看,其空间感知能力先下降后上升,整体的变化幅度较小。区水平的空间感知方面,各区空间感知能力变化差异明显。网格尺度,空间感知结构存在“核心—边缘”——“北高南低”——“二元分化”的演变过程。空间感知与路网可达性结构存在错位关系。
  以上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如下建议:对一般城市而言,老城区常常受到“惯性”作用的影响。在城市规划层面,协调路网布局与主体感知是十分必要的。旧城改造中应遵循原有的城市格局,避免人为强行改变花费较大成本。文章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完善城市规划的政策,也可以增强规划的实践指导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