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研究——以湖南省中部山区农村为例
【6h】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研究——以湖南省中部山区农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灾害

1.3.2 农村

1.3.3 农村防灾减灾组织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1.2 自主治理理论

2.1.3 公众参与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农村防灾减灾的相关研究

2.2.2 农村组织的相关研究

2.2.3 农村多中心治理的相关研究

2.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我国农村防灾减灾的现状

3.1 农村防灾减灾的背景

3.1.1 社会背景

3.1.2 政策背景

3.2 近年农村防灾减灾采取的措施介绍

3.3 农村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防灾减灾的法规政策机制不健全

3.3.2 防灾减灾的市场机制不完善

3.3.3 农村防治减灾的组织缺失

3.4 小结

第四章 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的理论分析

4.1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综合防灾减灾

4.1.1 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分析

4.1.2 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多中心治理的内涵

4.1.3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4.2 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的分析

4.2.1 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的必要性分析

4.2.2 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的可能形式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防灾减灾组织案例分析--以湖南中部山区农村为例

5.1 研究区选择及概况

5.2 大尧村在2008年冻雨雪灾中的灾情分析

5.2.1 灾情概况

5.2.2 灾中应对机制分析

5.2.3 问题点分析

5.2.4 灾害应对不利的诱因

5.3 大尧村原有的防灾减灾组织评价

5.3.1 小型灾害防治的互助型组织形式

5.3.2 洪涝灾害防治的村委会主导型组织形式

5.4 保证农村防灾减灾组织有效运行的条件分析

5.4.1 大尧村原有防灾组织的的正面效应分析

5.4.22008年冻雨雪灾中暴露的弊端分析

5.5 大尧村以村委会防灾组织为主导的防灾减灾体系构想

5.5.1 体系构建

5.5.2 工作内容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2008年初大尧村抗击雪灾基本情况调研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村自然环境的持续破坏,我国农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破坏,如何最大程度地防治农村自然灾害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任务。防灾减灾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但农村防灾减灾的复杂性使单一的政府管理力不从心。因此,探索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对于有效预防和应对农村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防灾减灾的现状,然后在理论上对农村防灾减灾组织进行分析,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成功运行的条件并优化其组织模式。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界定基本概念,阐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第二部分是对农村防灾减灾、农村多中心治理和农村组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第三部分介绍我国农村防灾减灾的现状。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防灾减灾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背景,然后总结政府近年关于防灾减灾采取的措施,最后分析农村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的现实必要性。
   第四部分主要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农村防灾减灾组织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在详细阐述农村综合防治减灾理念、内涵和农村防灾减灾多中心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多中心治理体系,确定农村防灾减灾组织在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过程中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的可能出现的三种类型,为下章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以湖南中部山区的大尧村为例,在重点关注其在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的应对机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当地原有的防灾减灾组织形式,借鉴成功公共事务治理原则,分析农村组织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成功条件和失败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构建符合当地特色的以村委会为主导的防灾减灾体系。
   第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