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粮食综合补贴的资源配置效应和生产效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6h】

粮食综合补贴的资源配置效应和生产效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3 研究方案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农业支持政策

2.1.2 粮食补贴政策

2.1.3 农业税减免政策

2.1.4 资源配置效应

2.1.5 生产效应

2.2 基础理论

2.2.1 政府干预理论

2.2.2 农户经济学

2.2.3 供给反应理论

2.2.4 生产函数理论

3 文献综述

3.1 粮食补贴及其效应

3.1.1 理论分析

3.1.2 实证研究

3.2 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3.3 影响农户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

3.3.1 投入要素论

3.3.2 制度创新论

3.3.3 技术进步论

4 农业支持政策历史演变及现状

4.1 农业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4.1.1 单一性支持政策阶段:1949-1978

4.1.2 流通环节和消费者补贴阶段:1978-1993

4.1.3 粮食流通环节补贴阶段:1993-2004

4.1.4 粮食补贴政策和农业税减免阶段:2004-至今

4.2 现行农业支持政策改革的背景

4.2.1 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4.2.2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4.2.3 流通体制改革深化

4.2.4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4.3 现行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4.3.1 粮食综合补贴

4.3.2 生产专项补贴

4.3.3 农业税减免

5 粮食综合补贴的土地资源配置效应

5.1 农户土地资源配置效应的理论分析

5.1.1 竞争作物种植决策理论模型:边际净收益相等

5.1.2 粮食综合补贴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

5.1.3 粮食综合补贴以及相对价格变动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

5.1.4 结论与讨论

5.2 粮食综合补贴的土地资源配置效应Ⅰ:农户层面的考察

5.2.1 模型形式与变量选择

5.2.2 数据及其整理

5.2.3 模型估计结果

5.2.4 结论和政策启示

5.3 粮食综合补贴的土地资源配置效应Ⅱ:农户类型差异

5.3.1 模型形式与变量选择

5.3.2 数据及其整理

5.3.3 模型估计结果

5.3.4 结论和政策启示

5.4 粮食综合补贴的土地资源配置效应Ⅲ:区域差异

5.4.1 模型形式与变量选择

5.4.2 数据及其整理

5.4.3 模型估计结果

5.4.4 结论和政策启示

5.5 本章小结

5.5.1 粮食综合补贴具有显著的土地资源配置效应

5.5.2 土地资源配置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5.5.3 土地资源配置效应的农户间差异:种粮大户土地资源配置效应明显,普通农户较弱

5.5.4 土地资源配置效应的地区差异:种植收入为主的地区土地资源配置效应明显,非农收入为主的地区较弱

6 粮食综合补贴的生产效应

6.1 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直接影响因素

6.1.2 间接影响因素

6.2 粮食综合补贴的生产效应Ⅰ:农户层面的考察

6.2.1 模型形式与变量选择

6.2.2 数据及其整理

6.2.3 模型估计结果

6.2.4 结论和政策启示

6.3 粮食综合补贴的生产效应Ⅱ:农户类型差异

6.3.1 模型形式与变量选择

6.3.2 数据及其整理

6.3.3 模型估计结果

6.3.4 结论和政策启示

6.4 粮食综合补贴的生产效应Ⅲ:区域差异

6.4.1 模型形式与变量选择

6.4.2.数据及其整理

6.4.3 模型估计结果

6.4.4 结论和政策启示

6.5 本章小结

6.5.1 粮食综合补贴具有显著生产效应

6.5.2 生产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6.5.3 生产效应的地区差异:粮食生产水平高的地区生产效应明显,生产能力低的地区较弱

6.5.4 生产效应的农户间差异:种粮大户生产效应明显,普通农户较弱

7 农业补贴政策优化设计

7.1 优化粮食综合补贴的力度

7.2 优化粮食综合补贴的区域分配

7.2.1 粮食综合补贴资金有限的地区

7.2.2 土地资源禀赋有限的地区

7.3 优化农业补贴体系的结构

7.4 完善农业补贴的配套政策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粮食综合补贴具有显著的土地资源配置效应

8.1.2 粮食综合补贴具有显著的生产效应

8.1.3 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化设计

8.2 研究展望

附录:农业政策与农地利用、粮食生产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粮食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粮食产量的变化密切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2000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下降,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为了改变粮食生产持续下滑的不利局面,刺激粮食生产,我国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粮食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具体措施为逐渐启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及减免农业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改变以往的间接补贴,直接向农户发放包括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粮食综合补贴。上述措施实施之后,我国粮食生产逐渐有了恢复性增长。分析和研究粮食综合补贴的作用和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改进建议,能够为政策设计和政策的科学化和定量化调整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从资源配置和粮食产出的角度,对粮食综合补贴的效用和实施绩效展开研究,通过建立包含粮食综合补贴的供给反应函数和生产函数,将难以考察的政策因素引入经济分析模型,综合分析粮食综合补贴对农户层面上土地资源配置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及作用,为我国粮食综合补贴政策的优化提供思路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粮食综合补贴具有显著的资源配置效应
   本文通过过构建包含补贴变量的供给反应函数,研究得出粮食综合补贴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说明对种粮农户直接发放粮食综合补贴能有效引导农户调整土地利用决策,调节农作物生产结构,将更多的土地从种植其他作物转移到粮食生产的目的上来,从而促进粮食作物生产规模的扩大。粮食综合补贴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这表明虽然2006年在粮食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增加了农资综合补贴且补贴标准逐年提高,但是粮食综合补贴对农户土地配置决策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引导调节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这种现象表明粮食综合补贴的资源配置效应在不断减弱。
   在不同地区,粮食综合补贴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说明粮食综合补贴在各个地区都实现了其引导农户调整土地配置决策,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的作用。同时,各个地区粮食综合补贴的资源配置效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呈相反趋势,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户兼业程度越高、农户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高的地区,粮食综合补贴的作用越不明显;经济欠发达、农户较少从事非农就业、农业收入尤其是种植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比例较高的地方,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和种植结构的调节作用则较强。
   对于不同的农户类型,粮食综合补贴均能起到调节土地配置,引导农户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的作用。粮食综合补贴资源配置效应对不同类型的农户也显示出明显差异性和规律性。兼业程度较高、对农业收入依赖较低的普通农户,粮食综合补贴的资源配置效应较弱,粮食综合补贴对农户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较不明显,引导粮食种植面积的能力有限。种粮大户以粮食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对粮食生产收入依赖程度较高,相较于普通农户更加重视粮食经营收益变化,对粮食综合补贴的反应也更为敏感和强烈。因此,粮食综合补贴对粮食生产大户的土地配置决策和种植结构的引导、调节作用更明显,更容易发挥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的作用。
   (2)粮食综合补贴具有显著的生产效应
   通过建立包含粮食综合补贴变量的生产函数,本文得出粮食综合补贴对粮食产量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并且对粮食产量增加贡献突出的结论。说明粮食综合补贴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刺激粮食产量的提高。与粮食综合补贴的资源配置效应不同,粮食综合补贴的产出弹性和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在粮食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增加了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的实施和补贴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粮食综合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了。
   在不同地区,粮食综合补贴的生产效应都是显著的,说明粮食综合补贴在各个地区都实现了其增加粮食生产的目的。然而,粮食综合补贴的产出弹性在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各地的产出弹性与该地区的粮食产出水平和播种面积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粮食生产水平越高的地区,粮食综合补贴的生产效应越明显,对粮食生产增长的影响越大。
   就不同类型的农户而言,粮食综合补贴同样表现出了显著的生产效应,对各类农户都能有效刺激的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然而粮食综合补贴的生产效应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户存在明显差异。粮食生产能力较低的普通农户,粮食综合补贴的产出弹性也较低,说明粮食综合补贴对粮食产量提高的刺激作用较弱。种粮大户的粮食生产规模较大,粮食综合补贴的生产效应更为明显和强烈,对粮食生产增长的影响更大。
   (3)政策优化建议
   为了更好的发挥粮食综合补贴的土地资源配置效应和生产效应,本文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粮食综合补贴政策的优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区域和农户的不同特征产生的粮食综合补贴的效果差异,以及所要实现的目标,有针对性的优化粮食综合补贴的力度;优化农业补贴体系结构,依据不同补贴项目的目的和作用,全方位的为粮食生产提供各方面的政策保证;完善农业补贴的配套政策,形成完整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粮食综合补贴作为一项以“惠农利农,稳定粮食生产”为目的农业支持政策应该长久坚持下去。对粮食综合补贴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可以更好的发挥其调节土地配置以及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和增加粮食产量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