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史研究
【6h】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发展环境与历史传统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形特征与土壤类型

二、农业气候条件

三、水资源情况

四、六大农业分区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

一、人口数量变化

二、赋税负担

三、城镇工商业及文化状况

第三节 稻作历史传统

一、农田水利建设

二、稻作生产工具

三、稻作生产技术

四、稻作耕作制度

第二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田水利

第一节 农田水利概况

第二节 圩田系统的变化

一、塘浦圩田系统

二、溇港圩田系统

三、圩田系统的小圩化

第三节 稻田灌溉排水

一、蓄水灌溉与引水灌溉

二、稻田排水工程建设

三、稻田排灌管理

第三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品种资源

第一节 主要水稻品种

一、水稻品种的分类

二、粳、籼稻品种

三、糯稻品种

第二节 优质水稻品种及其分布区域

一、太湖地区优质水稻品种

二、主要水稻品种分布情况

第三节 水稻品种的地方性特色及其资源价值

一、水稻品种地方性特色

二、水稻品种资源的价值

第四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生产技术

第一节 土地整理

一、重视深耕

二、整地工具

三、耕耙耖技术体系

四、铁搭的广泛使用

第二节 育秧与移栽

一、育秧技术

二、移栽技术规范

三、插秧密度

四、直播改制

第三节 施肥与灌溉

一、肥料种类及其积制

二、粪肥的施用

三、灌溉工具

四、灌溉技术

第四节 耘耥与烤田

一、耘田工具

二、耘耥方法

三、烤田经验

第五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农业结构变迁

第一节 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的农业结构变迁

一、农业结构变迁概况

二、农业结构变迁表现

第二节 各府州的稻作与蚕桑生产

一、湖州府

二、嘉兴府与杭州府

三、苏州府与松江府

四、常州府与太仓州

第三节 松江府、太仓州的稻作与棉花生产

一、松江府

二、太仓州

第四节 稻作与多种经营

一、稻作与养猪业

二、稻作与养牛业

三、稻作与渔业(稻田养鱼)

四、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

第五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一、水稻产量与效益

二、棉花、蚕桑经济效益高

第六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稻作与祭祀礼仪

一、稻作生产的神灵信仰

二、民间信仰仪式

第二节 稻作与民间生活

一、稻作与饮食

二、稻作与服饰

三、稻作与民居

四、稻作与交通运输

第三节 稻作与民间习俗

一、稻作生产习俗

二、稻生日与稻节日

三、妇女参与稻作劳动

四、稻作与米业习俗

第七章 太湖地区传统稻作农业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农业的特点

一、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

二、土地利用更加集约

三、水稻品种丰富,优质品种成倍增长

四、防灾抗灾措施增加

五、水稻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六、稻作文化丰富多彩,生命力强

第二节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农业的影响

一、水稻品种的延续

二、稻作技术的延续

三、稻作文化的延续

第三节 太湖地区传统稻作农业的转变

一、民国以来稻作的革新

二、现代化冲击下的传统稻作农业

三、现代农业的反思及传统稻作农业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太湖地区稻作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水稻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栽培作物。至明清时期,以稻作为核心的农业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在稻田水利、水稻品种资源、稻作生产技术、稻作经济、稻作文化等方面较前代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农田水利的建设,丰富了太湖地区人们衣食住行的内容,并且这一地区的稻作农业具有优良传统,是具有良性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农业是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典范,对后世稻作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其生态价值对当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太湖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布,气候适宜,水网密布,适宜水稻生长。由于微观环境的差异,太湖地区可划分成东部沿海沿江平原区、湖西平原区、苏锡平原区、阳澄淀泖湖荡平原区、杭嘉湖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六个主要农业区域。其中,东部沿海沿江平原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土壤沙质,土质疏松,对于棉花生长有利;湖西平原区适合中稻种植;阳澄淀泖湖荡平原区是重要的水稻产区;杭嘉湖平原区以水稻田为主,同时水旱田交叉,有利于全面安排粮桑的发展;太湖及湖滨丘陵区是重要的水果产区。
   人口和赋税是影响太湖地区稻作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明清时期太湖地区人口、赋税压力对稻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太湖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繁荣的文化也对稻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明清以前太湖地区稻作在农田水利、稻作农具、肥料技术、品种选育、耕作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为明清时期稻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稻田水利是稻作生产的保障。塘浦圩田、溇港圩田系统是太湖地区主要的水利系统。明清时期圩田系统变化主要体现在圩田的小圩化,在小圩化过程中,稻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加快。稻田灌溉主要有蓄水灌溉,涉及潴水比例的问题;引水灌溉主要是引湖水以溉稻田。由于太湖地区不患水源不足而患涝渍危害,因此排水工程建设较多,修筑“径塍”和“戗岸”,仰盂圩分级分区排水措施、“提塘”、“挺塘”、“冬月竭池”等防涝排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稻田的可耕性。在实际排灌中,水车是重要的工具,“大棚车”、“官车法”、“踏塘车”等集体戽水法是主要排灌方式。
   水稻品种丰富,优质水稻品种多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作最显著特征。太湖地区水稻品种主要有粳、籼、糯三种,数量上粳多于糯,糯多于籼,其中又以晚粳、晚糯在太湖地区种植较为广泛。
   通过方志等资料的统计,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粳(籼)稻有351个,糯稻品种有180个,优质品种有72个。种植区域看,平原区稻种以“青”种、“黄”种为主,低洼地区以“红”种为主,相对干旱的地区种植耐旱品种的水稻。具体区域上看,本文根据苏州、吴长元、松江、上海、川沙、江阴、嘉兴、嘉善、平湖、归安、吴江、震泽等地方志,查看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品种箭子稻、香粳、红莲、紫芒稻、旱白稻、晚白稻、闪西风、六十日、麦争场、金城稻、师姑粳、三穗千、芦黄糯、羊脂糯、赶陈糯、瞒官糯等的分布情况。太湖地区水稻品种在命名方式、生育期、株型、抗逆性、抗倒伏性等方面有特色,其品种资源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栽培经验丰富,主要体现在土地整理、育秧移栽等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一是重视深耕,耕耙耖整地技术进一步完善,在整地中广泛使用铁搭;二是提出秧田整治具体标准“土烂如面,水平于镜”,并根据早、中、晚稻之分因时因地浸种、催芽,均匀播种;三是移栽要注重秧龄和规范,适当密植;四是土地用养结合,粪肥合理循环。这一时期肥料种类多,有人畜粪便、绿肥、饼肥、河塘泥、草木灰等,积制方法多样,有踏粪法、窖粪法、蒸粪法、酿粪法、煨粪法、煮粪法等,肥料施用注重基肥的同时,追肥应“看苗施肥”;五是灌溉应因地、因时而异,并注重控制水温,灌溉工具有踏车、牛牵水车、风力水车、桔槔等;六是注重耘田的作用,三耘三耥成为普遍标准,耘田工具有耥耙、耘爪、薅马、荡[耥]胸、臂簏等;七是特别强调烤田,烤田应注重天时,适时合理烤田。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妇女普遍参与到水稻种植环节中如戽水、插秧,清以后,妇女逐渐退出大田劳作,这与明清时期发生的种植结构变迁相关。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经济作物的扩张和农作经营的多样化使得太湖地区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的农业结构变迁。平原地区,在棉、桑、竹、靛蓝、烟草等多种经济作物中,棉花、桑是种植结构变迁的主力。“棉争粮田”主要发生在松江、上海、嘉定和太仓等地,并形成太湖地区沿江沿海连片种植的集中棉区,并向苏州、常州所属的沿江地区及杭嘉湖平原扩散,挤占稻田和桑地。至清代,太湖地区棉区扩大为全国最为重要的江、浙沿海棉区。“桑争稻田”主要发生在湖州府、嘉兴府和苏州府的部分地区,从明末天启年间开始,由传统杭嘉湖蚕丝区向外扩展,这种扩展态势一直延续至清中期。从清晚期开始,太湖地区蚕桑又有一次更大的扩展,几乎覆盖到全区,太湖以东、北、西三面扩展最显著。经济作物的扩张带动了多种经营的发展,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牧结合、稻田养鱼、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形成了良性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围绕着稻作生产、稻作经济,太湖地区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在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神灵信仰,有宗教神、自然神、地方神;在民间有专门主持稻作信仰仪式的巫,有一定的祭祀礼仪,不同祭祀仪式有着不同的祭祀歌曲和祭祀舞蹈。稻作文化还延伸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服饰、交通运输、民居都体现着丰富的稻作文化。太湖地区每月都有不同的稻作食俗,有着独具水乡特色的稻作服饰、各式各样的农船、冬暖夏凉的稻草房。同时,随着商品化的发展,太湖地区许多地方形成了规模不等的米市;在米行间,存在着不同的米业信仰和复杂的经营习俗。
   民国以后,太湖地区稻作农业在以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冲击下,发生较大变化。过去丰富多样的水稻品种资源急剧减少,一些传统农具消失,传统的稻作生产技术如有机肥料的积制逐渐被无机化肥取代,传统稻作文化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现象在近几十年表现尤为明显。随着当代农业负面影响的加剧,人们开始反思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传统稻作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模式,注意传承和保护传统稻作文化,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