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住房储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分析
【6h】

住房储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住房储蓄模式相关研究

2.1.1 国外有关住房储蓄制度及运作模式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住房储蓄的发展研究

2.2 国内关于住房储蓄的相关研究

2.2.1 建立住房储蓄银行的必要性

2.2.2 住房储蓄银行运作模式研究

2.2.3 住房储蓄银行的作用研究

2.2.4 住房储蓄贷款、商业住房抵押贷款和公积金贷款的相关研究

2.2.5 住房储蓄银行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3 简要评述

3 住房储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3.1 住房储蓄模式基础理论

3.1.1 住房储蓄模式的基本原理

3.1.2 互助性理论

3.2 住房储蓄模式的主要特征

3.3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4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前景的理论分析

4.1 中国当前个人住房融资状况

4.2 中国当前个人住房融资的三种模式比较

4.2.1 住房储蓄模式的比较优势

4.2.2 住房储蓄模式的缺点分析

4.3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应用前景的微观分析

4.4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应用前景的宏观分析

4.4.1 住房储蓄模式能够为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

4.4.2 住房储蓄模式能补充现存住房金融体系覆盖面的不足

4.4.3 住房储蓄模式能促进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

4.4.4 住房储蓄模式的实行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5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问卷结构

5.2.2 变量测量

5.2.3 问卷发放与收集

5.3 实证分析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效度分析

5.3.3 变量的个体差异分析

5.3.4 相关性分析

5.3.5 回归分析

5.4 实证结果解释

6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6.1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及其发展现状

6.2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主要产品

6.3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6.3.1 居民对住房储蓄制度的认识不够

6.3.2 政府对住房储蓄模式推行力度不够

6.3.3 德国模式的业务经营理念不适应中国国情

6.3.4 中德银行员工聘用管理及薪刮机制存在问题

6.3.5 房价过快上涨超过了住房储蓄产品的适应性能力

6.4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改进建议

6.4.1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6.4.2 针对居民需求不断创新丰富产品类型

6.4.3 银行改进自身经营管理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住房储蓄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与同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以及居民购建房融资服务的发展及需求相比,呈现出资产量增长速度不快、网点布局规模不大、政府支持力度不强的特点,这些情况说明住房储蓄在中国发展缓慢,但是从理论上看,住房储蓄模式应该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用前景。所以本文试图在对住房储蓄模式主要特征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的同时,探究住房储蓄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并分析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以及推进其发展的可行方式。
  在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开放式住房储蓄模式和封闭式住房储蓄模式的特点,并结合住房储蓄模式相对于公积金模式和商业住房按揭贷款相比较的优缺点,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了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接着以理论分析的结论为基础,对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做一个实证分析,也即问卷调查居民对住房储蓄模式的接受意愿,并分析哪些因素对居民的住房储蓄接受意愿产生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居民对住房储蓄的认知情况以及居民对政府奖励住房储蓄的看重程度对居民对住房储蓄的接受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住房储蓄模式对中低收入者比较有吸引力,可能是受住房储蓄模式固定低利率的影响,中低收入者更愿意接受住房储蓄模式;第三,有着不同购房计划的被调查者在对住房储蓄接受意愿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有中远期购房计划的居民更愿意接受住房储蓄模式。这说明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存在开拓空间和应用前景。
  以实证分析的结论为依据,最后对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唯一实践,也就是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建议并得出结论:住房储蓄模式不仅有利于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融资需求,丰富的产品体系也能够满足不同购房计划居民的住房信贷需求,应用前景广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