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用MAS技术选育耐氟且无鳞毛家蚕新品种及AcMNPV敏感性基因的定位分析
【6h】

利用MAS技术选育耐氟且无鳞毛家蚕新品种及AcMNPV敏感性基因的定位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家蚕耐氟性的研究

1.2 家蚕无鳞毛翅的研究

1.3 家蚕经济性状的相关研究

1.4 AcMNPV感染家蚕的研究

1.5 分子标记及其在家蚕中的应用

1.6 家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1.7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 2 章 选育耐氟,翅无鳞毛且经济性状良好的家蚕新品种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实验结果和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家蚕对AcMNPV感染基因的定位分析

3.1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和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在许多领域都是一个大问题。氟化物是污染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人体有害,还污染树木和桑蚕,危害着蚕桑产业。经研究表明家蚕耐氟性主要由显性主效基因(Dtf)控制着,并已利用SSR标记将其定位于家蚕第12连锁群。在我们的试验中菁松亲本是对氟敏感的,当喂食浸渍50 mg/kg NaF的桑叶时就会产生中毒症状,当喂食浸渍100 mg/kg NaF的桑叶时,幼虫全部死亡。而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喂食浸渍200 mg/kg NaF的桑叶时几乎不产生中毒症状。
  家蚕是鳞翅目的代表,它的翅膀的主要特征是上面覆盖有一层鳞毛。在制种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鳞毛脱落,飘散在空气中而成微尘,污染工作环境,危害制种工作人员的健康。蚕业学者通过资源考察与采集发现了它的突变体(成虫翅无鳞毛),经遗传分析,发现该性状是由隐性基因(nlw)控制的,并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将其精细定位。
  本实验以菁松为轮回亲本,先后与U13和T6品种杂交。首先以菁松品种为母本,T6品系为父本杂交,然后以F1代为母本与U13品系杂交,后代BC1再与菁松母本回交,产生的下一代的BC2代中筛选经济性状最好的雄性个体作为父本与菁松母本回交。在每一次回交后代中,都用与家蚕耐氟性基因Dtf连锁的SSR、STS标记(S1214和 S121201)以及与无鳞毛翅基因(nlw)连锁的分子标记(S1305和cash2p)来检测雄蛾子基因型。如果任一标记表现为菁松的纯合型,则该个体的后代予以淘汰,只留S1214和S121201位点表现为菁松与T6的杂合型并且在 S1305和 cash2p位点表现为菁松和 U13杂合型的个体的后代,采用这种检测方法连续回交至BC6代。之后通过自交得到的群体喂食被200 mg/kg NaF污染的桑叶,然后存活下来个体选择无鳞毛翅且经济性状良好的家蚕被选择出来,自交产生下一代BC6F3。采用分子标记选出那些在Dtf和nlw位点纯合的个体。这样,具有良好性状,高耐氟性并无鳞毛的家蚕产生了。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ed California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作为杆状病毒的代表种,能够感染许多宿主。研究发现,通过注射接种的方法,重组AcMNPV可以感染部分家蚕品种,且家蚕对AcMNPV的感染性由隐性单基因(susceptible toAcMNPV,sav)控制。以家蚕不感染品种C108和感染品种P50为亲本组配正反交群体,并获得回交群体(P50×C108)×P50和P50×(P50×C108),记作BC1F和BC1M。在家蚕饲养过程中将分离群体的五龄幼虫注射含有GFP标记的重组AcMNPV病毒,并喂养浸渍有抗生素的桑叶3天后用荧光显微镜区观察。有绿色荧光的个体为感染个体,没有绿色荧光的个体为不感染个体。根据家蚕基因组信息,设计STS分子标记对sav基因进行定位分析,将sav基因定位在第3连锁群,绘制的遗传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48.7cM,sav基因位于37.6cM处,T0399和T03147标记与sav基因的距离最近,分别是5.1和0.4cM。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