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环境优化研究
【6h】

大学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环境优化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作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对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就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而言,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是高等教育诸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与研究的补充、延伸和深化。因为大学的环境建设不仅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同时还可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实在在地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环境育人的作用。因此,创新理念、拓展思路、积极探索,加强环境建设并彰显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环境建设与优化的目标和价值所在。
   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命题,比较中外相关实践,强调优化教育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新思路与新境界。在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因素中,教育环境的地位特殊,其育人作用非同一般。本课题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大维度来分析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背景下中国大学教育的环境,并藉此谋篇布局、层层剖析,完成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整个教育环境的系统分析和体系建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方法和意义。古今中外的教育伴随着育人环境的变迁与进步,同时又印证教育理念与方法在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氛围、优化环境上下功夫。绪论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分析法,对大学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环境优化进行有益地、积极地探讨。
   第二章:站在国家和民族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期待的高度,从宏观上把握当代大学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办学环境。首先通过比较鉴别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通过对办学环境的内涵、通过对政府行为在大学发展中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大学自主办学的影响等问题的阐述,剖析我国大学办学环境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理顺大学外部关系,优化我国大学办学环境的具体对策。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依据对西方办学环境的深入研究和理性思索,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继承与把握,理顺大学外部关系,提出优化我国大学办学环境的理念,为积极探索既符合中国传统又吻合时代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第三章:立足于高等学校自身规律,从微观层面,重点阐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首先,从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入手,揭示了塑造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师德师风的基本内涵的阐释,新时代大学教师具备的品格的分析以及师德师风对大学精神的影响,提出建设新时代的师德师风的紧迫性。第三,基于以上分析,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承载大学教育的使命以及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打造大学品牌的校风学风的命题。第四,还将通过对充分的尊重与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与育人环境等问题的阐释,提出在教学相长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优化的实践路径。
   第四章:重点阐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首先进一步厘清校园文化的特质,指出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为大学成员共同认可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操等,也即大学文化环境的内核等理论问题。据此,从两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第一,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主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内涵建设,培养人文精神,彰显办学个性,注重文化建设品牌战略。第二,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气氛。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人文素养;加强重大活动建设,提升精神境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时代文明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进一步阐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物态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首先揭示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等物态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据此将从剖析新时期大学物质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新时期物质环境建设,必须彰显人文精神;大学物质环境的保护与科学规划、短期建设目标和长远建设目标相得益彰的实践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