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分化与整合数字化背景(前景)下的建筑及其设计
【6h】

分化与整合数字化背景(前景)下的建筑及其设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1.写作缘起与理论基础

2.预期困难及对策

3.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4.凡例

绪论数字化背景(前景)综述

01.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技术与社会的数字化变迁)

02.在科学理性与人文艺术之间

03.从印刷文化到数字化网络(文化:地区化与全球化)

上篇设计对象的分化与整合——建筑、空间、及其他

第1章从实在到虚无——建筑与空间的概念性转变

1.1原子与比特:空间构成的变化

1.1.1作为原子形态的建筑

1.1.2建筑的非物质化

1.1.3比特构筑的空间

1.2非欧几何及其它:建筑形态的变化

1.2.1超越欧几里德空间

1.2.2形式与趋向的划分:两种形式·三种趋向

1.2.3形式表象和结构的内在逻辑

1.3新的维度:性质特征的变化

1.3.1空间认知方式的演变

1.3.2建筑的即时化

1.3.3图底关系的消弭

1.4作为媒介:建筑内涵的变化

1.4.1作为媒介的建筑

1.4.2城市与建筑的结构性重组

1.4.3在美学和形式之外

第2章建筑的数字化与数字化虚拟空间

2.1建筑的数字化

2.1.1建筑智能环境的创造

2.1.2虚拟环境与实体建筑的结合

2.2数字化虚拟空间

2.2.1数字化虚拟空间的特性

2.2.2电子娱乐媒体中的虚拟空间

2.2.3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介中的虚拟空间

2.3虚拟现实的本质所指(技术性延伸与宗教性超越)

2.3.1虚拟现实的定义与描述

2.3.2作为工具和作为对象的虚拟现实

2.3.3对虚拟现实含义的一些思考

2.4一些新的建筑领域

2.4.1历史与传统的数字化生存

2.4.2跨越时空——从超文本到超建筑

2.4.3遗传学算法与虚拟空间的演化

上篇小结形式的分化·内容的整合

中篇设计者的分化与整合——不只是建筑师

第3章作为设计者的角色演变

3.1起——历史上的建筑师们

3.2承——设计者的属型分类(新老交替、保守与激进)

3.3转——建筑师职能的分化与转换(对象的消解、职能的剥离)

3.4合——建筑师的回归与拓展

3.4.1当代建筑师的角色分化与价值回归

3.4.2新的拓展“虚拟工作室”和虚拟建筑师

3.4.3针对上述变化,教育界的反应

3.4.4现状中的问题

第4章建筑师业务的数字化

4.1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建筑师的影响

4.1.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4.1.2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建筑业务中的应用

4.2网络技术的组成及其应用

4.2.1内部网与外部网

4.2.2作为信息来源和交流门户

4.3数字化技术影响下设计者工作的开展

4.3.1新的企业文化(人员构成与组织)

4.3.2新的合作

4.3.3数字化专业标准的建立

4.4不只是建筑师

4.4.1设计者vs.使用者(被动的人文关怀,主动的设计参与)

4.4.2数字化技术与公众参与

4.4.3建筑设计的延续——建筑设施管理(CAFM)的数字化

中篇小结个体的分化·群体的整合

下篇设计思维及表现的分化与整合

第5章数字化时代的设计与思维

5.1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建筑领域的阶段性划分

5.1.1“集体性想象”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

5.1.2量化增值阶段(20世纪70-90年代)

5.1.3从现在到未来,质变阶段?

5.1.4一个尾巴:没有实现的承诺

5.2由“人工智能”到“人机共生”(人与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定位)

5.2.1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

5.2.2人机共生(human-computer symbiosis)

5.2.3设计过程中的定位

5.3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

5.3.1线性思维特征的由来

5.3.2布尔查询与思维模式

5.3.1思路的转换——重拾失去的东西

5.4从图示思维到数字化思维(一组对比、两种方向)

5.4.1一组对比:书写阅读和字处理/手绘草图和CAD

5.4.2两种方向:东海岸和西海岸

第6章建筑表现的分化与整合

6.1传统表现的分化(从术语中介到图纸系统)

6.1.1文字语言媒介

6.1.2现行的二维图纸系统

6.1.3建筑的不可画性

6.2从图纸系统到多媒体数字化中介

6.2.1数字化中介——虚拟电子模型

6.2.2超越视觉形式的表现因素

6.2.3令人尴尬的一面

6.3数字化时代的设计表现

6.3.1肯特·拉森(Kent Larson)的回顾

6.3.2表现与设计的整合

6.3.3从ArchiCAD到虚拟现实

第7章设计与表现的再思考

7.1器物·界面·网络空间

7.1.1器物和界面

7.1.2网络空间与虚拟现实

7.2当光线真正成为设计表现工具

7.2.1建筑与光

7.2.2用光影建构空间

7.2.3光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7.3关于透视画、照片和电影

7.3.1关于透视

7.3.2关于照片

7.3.3关于电影

7.4对数字化条件下“真实感”表现的再思考

7.4.1对照片真实感的质疑

7.4.2数字化表现的真实感

7.4.3数字化条件下的新思路

下篇小结三段论式的螺旋上升背后

结语: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8.1关于历史与传统

8.2对未来的态度

8.3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后记——有关论文的研究性质与写作

图表目录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英汉人名术语对照

致谢

附: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论文试图对数字化背景下建筑及其设计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并指出,分化与整合,正是其现状与走向的两大特征.全文以对数字化背景的综述为起点,分化与整合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而构成建筑及其设计的三个主要方面,则成为相互支撑的三个切入点.全文籍此以上、中、下三个篇章分别展开,进行相对平行而又互为关联的论述. 上篇从设计对象的角度讨论了数字化背景下建筑及其空间在形式上的分化现状与内容上的整合趋势.论文首先论述了建筑空间在构成与形态上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建筑性质特征及内涵的变化,进而指出建筑设计对象的概念性转换.接下来具体讨论两个问题:传统建筑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建筑的数字化),以及区别于传统物质空间的虚拟建筑(数字化空间);同时还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质及其影响.最后这一部分还对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几个前沿性应用进行了介绍. 中篇从设计者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对建筑师业务工作的影响,指出设计者个体分工的不断细化背后所潜藏的群体合作及角色整合走向.论文先以历史沿革为序,回溯了建筑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演变过程,接着具体介绍了当前建筑师业务的数字化变迁.然后从设计者与其受众之间的关系出发,对信息时代设计参与中的若干趋向进行了讨论. 下篇从设计思维与表现的角度阐释了整合的数字化中介将会给建筑设计工作带来的实质性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设计与表现的整合.这一部分首先讨论了设计思维由传统的图示方式向数字化设计方式的迁移.通过对设计表现系统的总结性对比和剖析,论文试图说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表现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最后还分别探讨了建筑设计与表现在数字化时代的若干新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